“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没有深圳,就不会有比亚迪。”这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近年来最常说的话。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王传福获评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并受邀参加庆祝大会。连日来,全世界的目光不仅聚焦在了深圳,也投向了比亚迪——这家从做充电电池起家,通过不断技术创新,逐渐成长为横跨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的国际型制造企业。
从制造二次充电电池起步,不断创新
过去四十年,深圳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气和魄力,勇于担当、不断创新,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奇迹。作为深圳重要的制造业民营企业,比亚迪是深圳特区快速发展的亲历者、建设者和见证者,更是受益者。
1995年2月,王传福从北京国家有色金属研究院离职,在没有资金和背景的情况下,毅然放弃了安稳的“铁饭碗”,南下深圳一手创办了比亚迪。创业二十五年来,比亚迪一直专注制造业和实体经济。
那一年的比亚迪,没有厂房、没有固定资产,也拿不到任何银行贷款,发展的路上困难重重。但当时的深圳,已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率先出台了优惠政策:对有技术、有活力、有创新力的企业给予无抵押贷款,支持它们持续做大做强。在良好营商环境的氛围下,比亚迪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在之后的发展道路上一路开挂。
1997年的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40%,比亚迪凭借成本和品质优势取得了快速增长,销售额首次达到1亿元。2008年的金融海啸来袭,汽车工业逆势上扬,比亚迪通过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和芯片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在2008年底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双模电动车,拉开新能源汽车变革序幕,走向从速度到质量的发展之路。如今比亚迪全球员工人数已超过22万人,并于深圳和香港两地上市,市值突破3500亿元。目前,集团研发人员3.5万人,全球累计申请专利3万项,授权专利2万项。
比亚迪全球设计中心—黑水晶
回忆当初创业,王传福曾说,“困难算什么?太多了,只要有公平的市场环境,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
在王传福看来,越是出现调整的时候,就越是技术创新的时候、以及越是企业变革和苦练内功的时候。面对一次次挑战,比亚迪努力化被动为主动,变困难为机遇。
比亚迪成立二十五年来,坚持踏踏实实办实业、心无旁骛搞创造,在制造业深耕细作、不断发展。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比亚迪在电子、电池、新能源车等领域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尤其在新能源车拓展方面,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提前跨入高门槛行业,为世界的空气治污、交通治堵贡献深圳经验。
IGBT——提供强大的“中国芯”
日前,由比亚迪全新一代车型——汉、唐组成的20台豪华车队作为此次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引路车,引起全网关注。
事实上,在汽车领域,比亚迪早已率先打破技术封锁,掌握了动力总成、汽车电子、汽车检测、整车设计及制造等大量核心技术,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全面掌握电池、电机、电控、芯片、充电基础设施及整车制造技术的企业。
首先,以IGBT为代表的电动车核心技术,是比亚迪在技术创新领域不断向前的重要标志。
2019年12月10日,比亚迪在宁波发布了在车规级领域具有标杆性意义的IGBT4.0技术,再一次展示出其在电动车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一晚,比亚迪将IGBT这个长期游离于人们视野、但又堪称电动车CPU的核心技术带到了“聚光灯”下。
作为中国第一家实现车规级IGBT大规模量产、也是唯一一家拥有IGBT完整产业链的车企,比亚迪发布此项技术,预示着其在国内电动车领域无可撼动的霸主地位;更为重要的是,此项技术还代表着为中国车企,未来能够不再因为依赖进口芯片而被人掣肘提供了信心。
IGBT属于汽车功率半导体的一种,其成本占整车成本的5%左右,因设计门槛高、制造技术难、投资大,被业内称为电动车核心技术的“珠穆拉玛峰”, 此前,该技术主要掌握在国际巨头手中。然而,比亚迪依靠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人才的聚集、产业链的配套,在汽车功率半导体领域取得了非常核心的突破,它是积累了十多年的技术、人才和产业链才能实现的。
IGBT4.0能为车注入怎样的动力?以比亚迪全新一代唐为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此一项技术,就成功将百公里电耗降低约3%。温度循环寿命可以做到当前市场主流IGBT的10倍以上。意味着比亚迪电动车在应对各种极端气候、路况时,能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刀片电池——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
说到技术创新,比亚迪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刀片电池”。在电池领域,比亚迪是中国第一批推出锂离子电池技术和产品的民营企业。2008年,比亚迪已跃居全球第一大锂电池生产企业。
因为掌握了电池核心技术,比亚迪在新能源轿车的应用创新发展上日益成熟。
今年7月,比亚迪宣布“全球超安全智能新能源旗舰轿车”汉正式上市。值得指出的是,汉EV车型的综合工况纯电续驶里程可达到605公里;百公里加速低至3.9秒,是中国加速最快的量产新能源轿车;汉DM百公里加速为4.7秒,是中国加速最快的插电混动轿车。
在汉的身上汇聚了太多比亚迪的技术创新。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汉是全球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轿车,也正因为有刀片电池,让汉重新定义了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
要知道,刀片电池是一款凝结了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近二十年研发和应用经验、集成比亚迪从电池原材料制取到动力电池包制造全产业链优势的明星产品。它体积比能量密度提升50%,通过了动力电池安全领域最严酷的针刺测试,使用寿命高达百万公里,不含镍、钴等稀少金属。拥有其他动力电池无法企及的安全性。“高安全、长寿命和长续航”它的核心标配。
在针刺测试实验中有这样一个视频细节,三元锂电池发生爆燃,放在电池上的鸡蛋直接被炸飞;磷酸铁锂块状电池表面温度达到200-400摄氏度,鸡蛋被烤焦;而刀片电池,表面温度只有惊人的60摄氏度,鸡蛋完好如初,蛋黄蛋清分离无变化。
“汉,从车型规划到正式量产,十年磨一剑。是集‘安全、性能、豪华’三大标杆于一体的新能源旗舰轿车。”王传福曾这样评价汉。
一台新能源轿车凝结的技术创新不胜枚举。过去十年,比亚迪正是通过在技术上的不断深耕、积累,才在新能源轿车领域创造多个全球第一、树立了诸多全球标杆。
在新能源领域,王传福带领比亚迪还开发出太阳能、储能电站及LED等绿色产品。比亚迪覆盖消费类3C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等领域,拥有完整产业链,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厂商之一。
从“比亚迪速度”到“比亚迪质量”,也正是“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一个缩影。
深圳孕育了比亚迪,比亚迪反哺着深圳
深圳孕育了比亚迪,比亚迪也在时刻不忘地反哺深圳。无论在空气污染治理、治理交通拥堵还是抗击疫情。
十年前,比亚迪第一批纯电动大巴在深圳上路,并不被看好、饱受质疑地走了一条前无古人之路。在巨大的压力下,深圳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制定标准,给了比亚迪先行先试的机会,让其率先实现了电动车的规模化和商业化运营。
多年来,比亚迪抓住机遇,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与深圳市一起努力,推动公交电动化成为国家战略、形成全球共识,并成为全球治污的有效解决方案。
在比亚迪的助力下,过去三年,深圳已分别实现了公交车全面电动化、出租车全面电动化和纯电动泥头车规模化和商业化运营,持续引领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目前,比亚迪已经实现新能源车全市场覆盖,将电动化进行到底,并提出“7+4”全市场战略,覆盖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车、环卫车、城市建筑物流、城市物流、私家车等七大常规领域,以及仓储、矿山、机场、港口四大特殊领域。
不仅在国内,比亚迪还为全球城市治污贡献着“中国方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城市,累计销量达到85万辆,是首个进入欧美日韩四大发达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新能源汽车也连续4年位居全球销量第一,连续6年位居中国销量第一。
除了治污,比亚迪近年来还帮助深圳在治堵方面献策献力。
当前,都市圈建设对轨道交通有着迫切需求,为深圳市做大做强中小运量轨道交通产业提供了机遇。深圳除了推动实现汽车全面电动化,还在积极构建立体化绿色大交通体系,发展中小运量轨道交通,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在此方面,比亚迪发挥集成创新优势,将电动车产业链延伸到轨道交通领域,推出中运量的“云轨”和小运量的“云巴”,填补了我国中小运量轨道交通技术和产业空白,为全球城市治理交通拥堵贡献“中国智慧”。
比亚迪身处制造业最前沿,深感责任和使命重大。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比亚迪肩负民族企业家得责任和使命,第一时间捐款千万元、从全球紧急采购物资运回国内,动用一切力量援产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王传福更是身体力行,带领3000多名工程师及春节期间留守员工,克服重重困难,缔造了三天出图纸、七天出设备的业界神话;前后制造了12000台口罩机设备,口罩生产峰值一天最高产出接近1亿只,成为全球最大口罩生产商,帮助国家和社会解决困难,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疫情防控贡献了比亚迪的力量。
伴随深圳40年的发展,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企业都成长为行业翘楚。对此,王传福表示,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正在经历一个百年未有的大变革,比亚迪将坚持踏踏实实办实业、心无旁骛搞创造,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和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新征程中当先锋、打头阵、做贡献,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