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如诗影像记录“最后一位女先生”传奇一生
澎湃新闻
2020-10-12 15:06

10月9日,由陈传兴执导的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首站路演在上海收官,本片导演陈传兴、作家孙甘露、本片出品人廖美立、制片人沈祎等人到场出席。

《掬水月在手》是陈传兴导演“诗的三部曲”的最终章,记录了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的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的传奇人生。叶嘉莹一生以弘扬中华诗词为己任,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活出了如诗一般的铿锵人生。

《掬水月在手》海报

诗歌与人生交织的娓娓道来

96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一生坎坷多艰,曾历经战乱,在海外飘零数十载,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绝望时刻,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而她也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阐述古典诗词之美。

改革开放后,叶嘉莹得以回到她魂牵梦绕的祖国,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教育事业。叶先生著述丰富,桃李满天下,为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作出重要贡献。她将自己毕生财产三千六百多万元全部捐赠给了南开大学,设立了“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叶嘉莹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花费三年时间、远赴10个地区取景,采访包括白先勇、席慕蓉、痖弦、汉学家宇文所安等文化名人在内的叶嘉莹亲友学生。本片以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为结构概念,由外而内,追寻叶嘉莹历经劫难波折的个人生命史和诗史的交织。

影片共分为6篇诗章,宛如慢词,叶嘉莹面对镜头娓娓讲述着从北京到台湾,再从北美到回国的人生历程。在她讲述中,有对家人和恩师顾随的回忆,有与前辈友人的结识和交流,还有自己诗词创作、吟诵的心得历程。正如影片中,几位叶先生的同事和学生提及的那样,她的生命,跟她研究诗词的态度,对诗词的理解,已经是浑然一体,难舍难分了。

影片中,杜甫《秋兴八首》的意蕴在日本作曲家佐藤聪明状似简约的配乐中若隐若现,应和着叶嘉莹自述与他人间接讲述的她在坎坷人间魂梦丰沛的大半生经历。在镜头前,叶先生平静地讲述着自己早年丧母、中年丧女、晚年父亲逝世、自己半生颠沛流离的经历。“弱德之美”,在叶先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作家小白在观影现场表示,叶先生的传奇在于她的态度,在于她对文学“乡根”的执着守护。

《掬水月在手》反复运用中国古代元素,如壁画、青铜器、书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不断穿梭,导演陈传兴认为,就像中国织锦一样,穿梭是诗的肌理。伴随着叶先生对古诗和自己作品的吟诵,影片中的声音、画面和中国的传统元素共同构成一种关系,让观众可以“用耳朵去接近,眼睛去抚摸诗的身体”;而寒江、花草、河流这些自然而唯美的意象,则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整个影片就像中国写意画一般,质朴平淡而余味悠长。

让习惯短视频的年轻观众看一看“女性版《百年孤独》”

10月9日的路演现场,作家孙甘露和导演陈传兴展开关于文学与影像的对话。在作家孙甘露看来,影片以一个四合院为结构,构思非常精妙,是“从叶先生出生地、童年生活的环境延伸出的设想,四合院是她最初的关于宇宙的一个想象,是她的世界。”虽然从叙事的角度看,影片似乎线性地讲述了叶先生几乎一生的经历,但是它的结构是用一种空间的方式,形成一种关系,古往今来每个朝代人们的遭遇、感受和悲欢离合就是如此,这让观众不断地反思,叶先生和她所生存的时代的关系,以及她跟传统的关系。

孙甘露

导演陈传兴引用杜甫的一句诗“独立苍茫自吟诗”来形容叶嘉莹先生面对整个大时代的状态。他希望通过叶先生这一个重要的领袖人物,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诗词之美,更进一步探讨生命里面所展现存在的现象。导演还现场举出了生动的比喻,号召更多年轻观众爱上中国古典诗词,创造自己的传奇:“抖音是这一代年轻人的语言和创作方式,是这一代人的绝句。”

除了围绕叶嘉莹先生的生平和诗歌展开叙述,关于影片中的另一个主角——诗歌在当代的演进方式也引发了嘉宾浓厚的探讨兴趣。

孙甘露谈道,“因为叶先生那么高龄,希望习惯短视频的年轻一代来看一个女性版《百年孤独》,其实是有难度的,请各位慷慨给我们两个小时的时间,倾听叶先生为你们吟诵她一生如歌的传奇。”而导演还现场举出了生动的比喻号召更多年轻观众了解并爱上中国古典诗词:“抖音是这一代年轻人的语言和创作方式,是这一代人的绝句。”作家孙甘露在看完影片后认为本片不论叙事架构、视觉呈现、声音设计都堪称佳作,值得在大银幕下反复品味,并且由影片中呈现的时代离合而由衷感慨“古往今来悲欢离合就是如此”。

影片《掬水月在手》曾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放映,口碑反响良好,影片豆瓣评分高达8.4分,该片将于10月16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编辑 董雯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