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发祥地丨汕头特区梦 源头在龙湖
读特记者 郑健阳 通讯员 杨坤标
2020-10-12 09:19

“期末考考好了,带你去龙湖乐园。”在很多汕头80后的回忆中,这一句话带着特别的魔力,可以一秒燃起他们发奋读书的斗志。少年时期能去一趟龙湖乐园是做梦都会笑出声的事,如果父母“大发善心”,还带着你逛了万商楼、免税商场……这孩子肯定是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汕头孩子的这些“人生巅峰”都在汕头市龙湖区。这个“巴掌大的特区”,从1.6平方公里起步,在荒芜沙丘之中开启了汕头经济特区建设的闸门,承载着汕头人的黄金梦。

40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而今,汕头发展到“经济特区再出发”“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的历史时刻,作为汕头经济特区的发源地,龙湖区也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为汕头特区新发展注入更多源动力。

此刻,龙湖区和汕头,就像伫立于区政府门前广场的那座标志性建筑中冉冉上升的星辰。龙湖将书写特区之梦的伟大篇章,让特区梦再次升腾。

1

1.6平方公里启动特区梦

今天,汕头市龙湖区金霞街道龙湖村西北侧,繁华的城市一隅已经无法让人想象到40年前的荒沙丘地,而汕头经济特区正是从这一小块沙丘起步的。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汕头试办经济特区,范围1.6平方公里。今天,这1.6平方公里为人们津津乐道,可时光回到1981年,这1.6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让时任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主任(书记)的刘峰感到有些压力。

刘峰细数初办特区的困难,一是没经验;二是汕头经济特区初办那几年只搞加工区不搞综合区,因此不能办商贸、办房地产等行业;三是没有钱,只依靠着省每年回拨640万就开始搞建设.刘峰想贷款,可被问到如何还款时,刘峰说:“贷款搞基础设施,钱都埋在地下了。”四是没有人才,“初期要求来的人极少,点了名也调不来。”

而当时的汕头,在广东经济特区早期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当时兼任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吴南生的眼里是,“在街道两旁以及珠池一带搭建了大批竹棚,住满返城知青,还有草蓬村又名为‘海南新村’。楼房残破不堪,有的摇摇欲坠,城市公共设施及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通,道路污水横流……”

1.6平方公里如何撬动这样一片土地呢?初期的建设者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采取“四个一片”方针——“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资一片,获益一片”。

1982年,按照中央规定的出口加工区形式,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开启龙湖工业区的建设,并采取建成一座标准厂房就引进一批外商、办起若干生产厂的做法。1983年,龙湖工业区第一栋通用厂房顺利竣工,首批外商随即进驻。

“深圳旁边有香港,珠海旁边有澳门,厦门旁边有台湾。而汕头呢?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有华侨,潮汕人爱乡,凝聚力也很强嘛。”刘峰打起了“侨”牌,建立顾问委员会——在当时全国4个经济特区中,只有汕头经济特区建立了“特区顾问委员会”,并先后在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成立顾问团(组)。顾问团(组)汇集海内外潮人精英,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外联系与交流,牵针引线、群策群力,用周到便利的服务和优惠双赢的政策,鼓励吸引潮人同胞回乡投资建厂,促使汕头经济特区呈现出风起云涌的大好发展态势。

为了吸引外商,汕头经济特区大打“优质服务牌”。198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后,特区管委会及时制定《汕头经济特区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补充规定》,进一步调低各项收费标准,将原来的2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为18项,为全国同类政策首例。1987年,汕头经济特区在全国率先提出、首开政府机关对企业服务承诺制先河的“24小时内答复”制度。

据资料,10年间,汕头特区工业年增长155%,外贸年增长111%,实际利用外资年平均增长48.5%,走出了一条“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的路子。在老龙湖人的眼里,初期的建设就是“荒地沙丘起琼楼”。

上图:现在的时代广场在1989年时还是农田。下图:2020年,时代广场是汕头市最大型的绿化广场。

2

扩容升级启动黄金时代

1988年,44岁的周家祥从汕头市委调任特区企业发展总公司党委副书记,持着边防证走过铁丝网,走进龙湖,龙湖即特区。“一进入特区,我看到到处是正在建设中的工地,耳朵里都是机器的轰鸣声,眼睛里都是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老外。”从老市区来的周家祥坦言“被震撼到了”,看到了特区活力,看到了生机勃勃。他形容自己是特区建设的“插班生”,这位“插班生”幸运地参与和见证了汕头经济特区辉煌的“黄金时代”。

而黄金时代是从汕头经济特区的第一次扩容开启的。1984年11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52.6平方公里,分为龙湖和广澳两个片区。开始朝着以工业为主,出口农业、交通运输、金融、商业、旅游、房地产各业并举的方向综合发展。

扩容为汕头特区建设按下了“快进键”。从1983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进入汕头特区,到1991年8月底全区累计批准签约利用外资项目1211项,协议投资总额7.03亿美元。在这批项目中,直接利用外资兴办“三资”企业521家,协议投资总额6.25亿美元。至1991年8月,实际利用外资已达3.04亿美元。已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汕头特区投资设厂,投资范围涉及电子、钟表、制药等20多个行业,已投产的“三资”企业普遍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当时汕头特区生产发展的生力军,其产值约占全区工业产值的七成。汕头经济特区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体系也逐步形成。

周家祥最直观的感受是,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客商,公司的老总一个月中有半个月在国外招商引资。“每个月,公司开经理会,这个说赚了几万,那个说赚了十万……”不到10个人的公司一年就有100多万的利润,这让参加工作20多年的周家祥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干劲,“这样的事业,我干定了!”周家祥经常从早上8时忙到晚上12时才能回家,忙得“有干劲有奔头”。日本商人被邀请参加周家祥公司的春节联欢会时,看到活跃的年轻人,感受到特区的活力,坚定了在此投资的信心。

快速发展让汕头经济特区迎来第二次扩容。1991年4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此次扩容是往市区内陆拓展,将当时的汕头港、达濠区和整个汕头市区都囊括在内,总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约4倍,使汕头特区获得了作为一个多功能城市综合发展的条件。同年组建成立龙湖区。

从珠津工业区开始,龙湖迅速铺开自办工业区建设,龙新、龙盛、万吉四个片区陆续开发成型,并整合为龙湖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的发展带动扩容后的汕头特区。这让汕头特区更具有吸引力了。1991年5月29日至31日,汕头特区管委会在汕头举行投资环境介绍会,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3名客商应邀出席。共签订投资合同和协议74个,协议投资总额12773万美元,其中合同项目59个,协议投资总额7211万美元。这批投资项目为汕头经济特区二次扩容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等传统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经济快速发展,带给80后汕头人陈加拿的是父母“带去特区玩”的期待。那里有商品琳琅的万商楼、可以自助购物的免税商场、拥有新奇机动游戏的龙湖乐园,还有龙湖宾馆内若隐若现的“酒店香味”……这满足甚至超出了一个少年对繁华的想象。

周家祥说,特区扩容,给了龙湖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龙湖区依旧高歌猛进,特区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夯实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的地位,这也为2011年的第三次经济特区扩容打下基础。2011年3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包含龙湖区、金平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南澳县“六区一县”,汕头特区版图实现了全市2064平方公里全覆盖,把加快汕头经济特区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汕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020年,汕头东海岸新城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3

新时期新使命特区再出发

1991年,周家祥到龙湖区担任区委宣传部部长,后又任统战部部长、区政协副主席,于2004年退休,一直居住在龙湖区,又见证了新时期龙湖区的发展。他看到了不断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市民的小摩托换成了汽车,推窗见绿的公园越来越多……

在金平区居民陈加拿眼中,龙湖区依然是让他向往的龙湖区,“道路宽,楼也高,还是领先。”

作为汕头经济特区发祥地,在新时期,龙湖区也亮出漂亮的成绩单。龙湖全区GDP从1992年建区时的14.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超522亿元;去年全区GDP增速达6.8%,人均GDP达9.3万元,均高于全国、全市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也连续3年在全市各区县中位列第一。

龙湖区在发展之中寻求转型和突破。近年来,龙湖区政府每年投入不少于 2000万创新驱动专项资金,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连续年增长超过25%。目前,龙湖的现代输配电、医药健康、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4个产业集聚已超百亿。2019年,该区高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例位居全市第一。

这一切都在为新的历史时期蓄积能量。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明确提出,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发挥广州、深圳“双核联动、比翼双飞”作用,牵引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在各自跑道上赛龙夺锦,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打造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重要发展极,支持汕头、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汕头将作为省域副中心站在再出发的起跑线上。作为汕头的龙头,龙湖区不仅为持续推进龙湖高质量发展汇聚澎湃动能,还要为汕头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作出表率、走在前列。

长平路,上世纪80年代的沙地,现在商业大楼林立。

潮平岸阔再出发的法宝是什么?周家祥讲起了当年的几件事。他们公司在汕头率先进行工资改革,让干活的人有本事的人拿更高的工资;率先开展积极的思想工作改革,坚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具体办法解决具体问题;率先组织了特区最早的春节联欢晚会,展现出敏锐的时代触觉。

这像一扇窗,让人看到了当年从龙湖1.6平方公里起步的汕头经济特区精神——骨子里敢闯敢拼的潮汕基因,延续40年的敢试敢突破的精神。“这种从龙湖出发的汕头经济特区精神,让我们对汕头的新未来有了信心。”周家祥说。

2020年9月29日上午,龙湖区集中签约、启动、竣工投产的招商重点项目共29项,计划总投资136.5亿元,项目涵盖了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民生保障等行业。而今年以来,龙湖区以获批省级高新区为契机,做足土地和服务两篇文章,招引落地投资和增资扩产项目达59项,总投资规模超298亿元。通过招商引进一批、启动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龙湖正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和投资建设热潮。

31年前,周家祥初到汕头经济特区,听到了隆隆作响的建设声音,此时,76岁的他似乎又听到了那由远及近的轰鸣声。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李耿光

(作者:读特记者 郑健阳 通讯员 杨坤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