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唯特偶新材料有限公司总裁廖高兵
廖高兵,30年前由于家中贫困,他带着130元辍学南下谋生,1991年,他来到深圳踏上了打工创业的道路;30年后,他从基层工人成长为商界领袖,他将只有两名员工、一台电话机的小工厂做成驰名海内外的龙头企业,如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的个人身家也早已在千万之外。近日,深圳市唯特偶新材料有限公司总裁廖高兵接受读特记者专访,讲述自己和深圳经济特区的不解之缘。
18岁带着130元南下打工
读特:您18岁辍学南下谋生,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做出这个决定?在这期间您做过哪些工作?
廖高兵:我老家住在湖南耒阳的铁路边上,在当时要想离开农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读书,另一个是参军,父亲希望我能继续读书。1989年,我考上了中专,家里没有钱交学费。为了凑齐130元的学费,父亲早出晚归,晚上必须等父亲回来后才能一起吃饭。每当看到父亲回来垂头丧气,就知道他还没有借到钱,当时的我已经能读懂父亲内心的那份心酸和无助。
一周后,我带着父亲为我借来的130元学费踏上了南下打工的列车。跟着老乡第一站去了珠海,在一家玩具厂做普通油漆工人。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打工当成打工,而是当成历练。3个月后,我提升为车间拉长。后来,我到另外一家公司当保安。新厂还没有开业,老板问我能否帮忙买凳子,我踩着单车跑遍大街小巷,找到了一款质量不错的凳子,11元/把的报价老板已经很满意,但我继续寻找比货,最终找到了8.5元/把的凳子,比商场里的更实惠更结实耐用。老板于是让我做起了采购员。3个月后我成为了采购部副经理,两个月后又当上采购部经理。
20岁来深开厂创业
读特:您是哪一年来到深圳?创业初期顺利吗?
廖高兵:1991年我来到深圳,借了一些钱买了几十台旧的缝纫机,带着一帮老乡开了一家玩具厂。由于缺乏经验,工厂办了不到一年就倒闭了,还欠了员工们3个月的工资。我借钱还清了员工们的工资。后来我得知一家港资化工厂产品质量不错,但不懂营销,许多货都积压下来。机缘巧合,我应聘到这家港资化工厂当销售。当时自己非常努力,无论个人业绩还是部门业绩都是第一。后来,这家港资化工厂3位老板“分家”,3个老板都请我去做合伙人。但出于想当老板的梦想,在我太太的鼓励下,我决定再次创业,成立了威信化工行。后来公司业绩越做越大,第一年我就挣了一两百万元,从那以后我就和化工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决定扎根深圳这片热土。
1998年,我来到深圳坪山,成立了深圳市唯特偶化工开发实业有限公司,主要是做电子焊接材料方案提供商,集生产、研发和销售于一体。经过20多年的发展,唯特偶成为细分行业的标杆企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国家四部委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助焊剂行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公司拥有几十项发明专利的产品。目前,唯特偶的焊锡膏销量全球第三、全国第一;助焊剂全球排名第二。创业这些年,我始终坚持要做好人,行好事,说好话,读好书,如今也成为了我们公司的准则,将这种理念植入到员工们的潜意识中。
企业的根在深圳
读特: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您有哪些话想对深圳说?对于深圳的未来,您又有哪些期许呢?对于年轻的创业者,您有哪些经验想和他们分享?
廖高兵:回想起来,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一个小小的公司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我发自内心地感谢深圳。我记得很清楚,公司创办初期,深圳市科创委给了我们二三十万元的扶持资金。当然现在几十万元可能不是个事,但是在十几年前能够有几十万元的话,对我来说那是很大的一笔数,当时内心更加充满了创业激情。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把自己的服务做好,苦练内功、自我革新,这才是企业真正基业长青的一个根基。对于年轻的创业者,我建议:第一,多学习多看书,每读一本书就像在和作者面对面的交流,吸收他的养分,学习他的经验,吸收他的思维模式,终生学习,才不落后于这个时代;第二,在做任何事情,学会坚持、坚信、坚定;第三,深度思考之后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第四,建议年轻人不要眼高手低,都从基层做起,没有天生下来都是做老板,认识到每时每刻你所做的事情都为自己在做,不是为老板在做,你工作起来才会开心快乐,同时你的能力也会得到了提升。
深圳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梦想、充满激情、充满创新的国际化大都市,在这里有一群不满足、并不断进取的年轻有志之士。只要他们有梦想、有创业激情,有好项目,政府会给予支持和帮扶。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我感谢深圳,祝福深圳,我永远会在深圳这片沃土上更加拼搏奋进。不管将来发展如何,唯特偶公司的总部依然会在深圳,因为企业的根在深圳。作为这个行业的代表,我会全力以赴争取做到全球细分行业的龙头,这是我作为深圳人,作为这个行业人,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为之奋斗的方向。
编辑 汪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