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卖身契几多辛酸泪 江西八旬老人离散73年找回广东娘家

记者 吴绪山
2016-06-09 21:47
摘要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桃江乡洒口村年近八旬的居民周美珠,今年的端午节过得特别舒心,这是她从6岁逃荒被人带离广东普宁的老家后,73年来第一次与娘家人互动过节。2016年5月21日,她通过寻亲找到了老家,...

“往前就是我的家”_1_看图王

周美珠老人说,“往前就是我的家”。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桃江乡洒口村年近八旬的居民周美珠,今年的端午节过得特别舒心,这是她从6岁逃荒被人带离广东普宁的老家后,73年来第一次与娘家人互动过节。2016年5月21日,她通过寻亲找到了老家,亲人得以团聚。随后的半个多月来,老家的侄子周德诚从普宁带了很多家乡的特产千里迢迢来看望她,隔三差五还会打电话来嘘寒问暖。6月9号是端午节,娘家的晚辈们又通过电话和视频向她送上节日祝福,还特意告诉她,家族决定要把她的情况增补录入族谱。此刻,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

模糊不清 “卖身契”中找线索

事情要回溯到73年前。1943年广东潮汕地区出现罕见大饥荒,大批逃难的人像洪流一样涌向江西赣州求生,年仅6岁的阿美(即周美珠)夹杂在其中。从此之后的大半个世纪,她与广东的娘家人失去了联系。

“跟我走,西面有座庙”_1_看图王

“跟我走,西面有座庙”。

据周美珠的孙子黄鑫诺介绍,他们只知道奶奶是1943年从广东被人带到江西的,几经辗转后与他爷爷成婚。而目前能够找到的线索,只是一张通过复印且字迹模糊的“卖身契”。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内容,黄鑫诺找到龙南县第二中学一名叫凌利华的老师,凌老师的祖母也是当年从广东潮汕逃难到江西龙南的,十年前找到了在广东汕头的娘家。在凌老师的帮助下,大家对这份字据的内容做了细致的辨别和分析,梳理出了一个大致的脉络:民国三十二年,一名叫做“周犹长”的广东省普龙县宝镜院乡第十保第八甲十一户,“因家内无钱”,将“年方六岁”的周美珠,“出嫁”给黄榜信做儿媳。

“卖身契”之一_看图王

“卖身契”之一

凌利华告诉读特记者,这张字据的内容有真有假,从时间上看,正是1943年的潮汕大饥荒之年,应该是周家父母为了给自己6岁的女儿一条活路,被迫无奈将她交与别人。这看起来是“婚约”,其实也是变相的“卖身契”。依据自己此前到潮汕地区寻亲的经验,他认为“普龙县”应为“普宁县”的谐音,而且普宁确有“宝镜院”这个地方。

“卖身契”之二_看图王

“卖身契”之二

信息“不符” 寻亲之路现波折

黄鑫诺说,像天下所有的女人一样,奶奶一直非常思念娘家。十五年前,家境稍有改观的黄家曾想着帮奶奶寻亲,但由于当时网络通讯很不发达,他们不仅无法了解“宝镜院”为何地,甚至连“普龙”都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这一耽搁就是15年。

为了得到更多的信息,凌利华把求助消息发在他建起的“粤赣闽潮汕籍老人寻亲互助会”微信群,很快,一个名叫“闲云”的群友发来了广东揭阳普宁市宝镜院村现任党支部书记陈文标的电话。黄鑫诺和陈书记取得了联系,但寻访数次的结论竟是查无此人。对方称,即便“阿美”在宝镜院确有亲属,也应该早已远渡南洋。与此同时,广东揭阳市“向抗战老兵致敬”义工群也展开实地寻访,他们偕同村委会一干人再次挨家走访、细致排查,最后梳理出一个名叫周德诚的当地人,有可能是“阿美”一个堂兄的后代。但周诚说,他爷爷名叫“斯心”而非“犹长”奶奶姓而非姓“王”认为阿美不是他的直系亲姑,但至少是他堂姑,因此随时欢迎“堂姑”回家省亲。

这是我们共同的老家_1_看图王

“这是我们共同的老家。”

2016年5月21日,黄鑫诺和凌利华等人正式从江西龙南驱车奔赴广东普宁寻亲。黄鑫诺说,即便最终未能找到娘家和亲人团聚,但能让年迈的奶奶回趟老家,也算圆了老人一桩心愿。

奇迹发生 老人自己找到家

从江西龙南到广东普宁有近400公里,周美珠老人不惯于长途颠簸,一路呕吐不已,但精神状态都还不错。而普宁这边,周德诚夫妇早已冒着大雨在路旁等待远来的客人。见面交谈中,大家对各种信息综合比对后,仍然只能半信半疑,尽管是否是至亲暂时还是“悬案”,但浓浓的亲情、乡情还是让周美珠老人感受到了回家的温暖。

大家决定先参观周家的旧居,而令所有人惊讶的一幕就发生在通往旧居的一个岔路口。当时,周美珠老人一连说了两次“要往左边走”,然后不自觉地加快了步伐,径直走进路旁左边一幢废置多年、霉气扑鼻的“四点金”老屋,她弯下腰说:“以前下雨的时候这里经常发大水,水来了,我们就用木板挡住,用脸盆把水舀出去。”她又指着里面几间快要倒塌的房屋:“我和妈妈就住在那间房子,往前是奶奶住的,左边那间住着大哥,二哥住在最小的那间。”随后,老人又“自作主张”地带着大家找到了村里的寺庙和屋旁的老井。

“当年妈妈就在这里挑水”_1_看图王

“当年妈妈就在这里挑水”。

老人只顾自己说话,仿佛回到了6岁儿时的岁月。而此时,在她身边来自江西龙南和广东普宁的两家人——其实就是血管里流着同样血液的一家人,个个早已喜不自禁,泪流满面。眼前的老人,就是周亲姑姑。一切的疑问已烟消云散,所有解释都是多余的。

而周美珠老人,则把眼泪留给了再也见不到面的父母。第二天,周德诚带着姑姑去上坟祭祖。79岁的周美珠长跪不起,头抵坟茔,掩面哭泣,向父母述说着73年来的思念。一旁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迟到73年的一跪_1_看图王

迟到73年的一跪

接下来的故事是皆大欢喜,周美珠寻到了自己的根,找到了娘家的亲人,在老家小住几日后返回江西。几天后,周德诚夫妇也带着子女们,去了江西看望了姑姑。端午佳节到了,两地的亲人正通过电话和视频互致问候。在普宁周家,则因为姑姑的回来,决定要重修族谱,把周美珠老人的信息录入进去。

和娘家人一起吃顿饭_1_看图王

和娘家人一起吃顿饭。

(本文图片由凌利华提供)

读特新闻+

凌利华在接受读特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根据相关资料,1943年广东潮汕地区出现罕见饥荒,绝望中,一些灾民自发形成庞大的逃难队伍,往传说中的“有地可耕、没有灾荒”的江西逃去,毗邻广东梅州的赣州寻乌一时出现几乎家家户户都收留了潮汕人的现象。当年逃荒到赣州的潮汕灾民,建国初有一部分返回家乡,但多数人已在当地安家落户。据初步调查,目前居住在赣州的潮汕籍灾民已繁衍后代30万人以上。1976年以来,居住在赣州的潮汕人逐渐掀起返乡寻亲的风潮,逃荒时年纪较大、记忆较为清晰、存有较完整信息且经济条件较好的灾民大多与亲人取得了联系。进入21世纪后,未能返乡寻亲的灾民大都进入耄耋之年,由于时间久远,记忆模糊、残缺,老人返乡寻亲变得更为困难,也更为迫切。

编辑 欧阳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