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福田区城中村,装修工人老王踩着简易脚手架粉刷外墙,楼下便利店老板正装修店铺……这些看似寻常的施工场景,却藏着风险。2024年,福田区备案的限额以下小型工程达2.2万余个,日均施工项目达8000多个。
如何守护这些分散在街头巷尾的项目施工安全?近日,福田区住建局联合区金融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推出《福田区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服务实施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发挥福田区金融业优势,用 “保险 + 服务 + 科技” 的组合拳,为城市“毛细血管”里的项目施工织牢 “安全网”。
福田区举办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安全教育培训会。
从“救火式监管”到制度破局
“以前最怕接到社区电话,不是脚手架歪了就是电线短路了。”从事家装行业10年的周师傅,对限额以下小型工程的风险深有体会。这类工程大多是100万元或者500平方米以下的装修项目,因规模小、周期短、分布散,长期处于“监管难覆盖、风险难把控”的状态。
2024年,福田区通过智慧监管系统实现全年巡查近78万人次,虽使安全事故同比下降50%,但面对年均2万多项的限额以下小型工程总量,单纯依靠人力巡查如同 “撒胡椒面”,捉襟见肘。
更突出的矛盾在于安全保障的“两难”。一方面,传统意外险仅能覆盖事故后的经济赔偿,无法阻止隐患变成事故。在一次某装修公司的触电事故中,虽然工人获赔,但工期延误导致业主与施工方陷入长达3个月的纠纷。
另一方面,企业对应当购买的保费抱怨时有发生,“不是不愿买保险,是怕花了钱还保不住安全。” 一位物业公司负责人的话道出了行业心声。
这份《指引》的出台,恰是对这些痛点的精准回应。福田区的创新在于:不仅用保险助力压降风险,更将事故预防服务制度化,让每一分保费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
福田区住建局相关人员巡查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安全生产情况。
保险机构安全监管责任前置
保险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力量,始终发挥着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核心功能。记者了解到,福田区新出台的《福田区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服务实施工作指引》,正是保险业这一功能在安全生产领域深化实践的创新体现。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及《深圳市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和零星作业安全生产纳管办法》等规章要求,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以下简称“安责险”)在事故预防中的核心作用,《指引》明确并规范了保险机构在承保安责险过程中的事故预防服务职责、内容与流程。
《指引》适用于承保福田区行政区域内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安责险的保险公司及其委托的具有相应资质或能力的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
在事故预防服务方面,《指引》提出总体要求:保险公司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提取事故预防服务专项费用,按要求开展事故预防服务。事故预防服务相关活动应形成台账资料。
为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与培训,《指引》要求:
一、事故预防服务机构应对全体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确保其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相关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具备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及应急处置能力;
二、培训应涵盖典型事故案例警示、岗位操作规程、防护用具使用、应急处置方法等内容,并形成工作台账。
打造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限额以下小型工程遍布城市的“毛细血管”,如何进行可靠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评价十分重要。
《指引》要求,工程开工前至少进行一次风险辨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施工作业类型人员技能水平等;对高处、临边、基坑、临时用电、起重设备等高危部位应形成专项风险清单,提出针对性控制措施。
风险辨识评估内容可参照《深圳市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安全生产巡查指引》,且应满足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风险评估报告应上传至福田区安全生产责任险事故预防服务管理平台留存备查。
福田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指引》更强调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具体措施包括:鼓励保险机构协助被保险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体系,围绕项目人员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技术交底、安全档案、应急响应等环节,提供配套制度模板、操作规范和执行指引;推动被保险单位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明确安全责任体系,健全日常巡查、隐患整改闭环、培训考核、应急预案等制度流程,提升其自主管理能力和规范化建设水平。
事故隐患排查有“账”可查
翻开新《指引》,最亮眼的变化是将“冷冰冰的保单”变成“热乎乎的服务包”。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在日常工作中落到实处。
《指引》要求,工程备案成功或开工后48小时内,事故预防服务机构应对重点及较大隐患部位开展首次排查,如是否正确佩戴使用安全帽、高处作业平台及脚手架是否平稳固定、灭火器设置是否合规、作业人员和登记信息是否一致,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等,工程总排查次数不得少于3次;
其次,高风险限额以下小型工程须每周开展1次全覆盖综合隐患排查,排查工作持续至工程结束;
第三,隐患排查全过程需形成工作台账,同步形成问题清单、责任人清单、整改时限清单,严格落实隐患整改闭环管理机制;鼓励将全流程隐患排查数据信息录入事故预防服务平台,运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工程隐患等级智能识别,进而优化巡查策略,根据工程类型及涉及的风险因子调整巡查频次和方式,提升隐患排查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四,隐患排查内容可参照《深圳市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安全巡查工作指引》执行,覆盖脚手架搭设、物料堆放、施工用电、作业通道畅通、起重设备检查等。且应满足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
第五,对发现的事故隐患须立即制止现场作业并督促整改,同时按规定向属地街道及有关职能部门报告,做好整改追踪。
安全生产更有“科技范”
应急演练,让施工遇险不惊慌;科技创新,让现场监管更及时。
记者了解到,《指引》对限额以下小型工程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救援演练提出明确要求:包括指导被保险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覆盖触电、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常见事故类型;鼓励采用模拟事故情景实战推演方式,检验预案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演练方案、过程影像及评估报告应上传平台,实现可查可溯。
《指引》鼓励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装备研发推广应用:
鼓励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重点涵盖安全事故隐患智能排查、工程实时智能监控摄像头、智慧用电管理、移动式高空作业平台等场景;
通过对工程项目实施全时段智能监控,运用AI技术自动识别安全隐患、同步生成整改方案并推送至监管部门,实现隐患排查、处置、报告的闭环数字化管理;
鼓励智能设备和预警系统相关数据接入福田区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安全生产责任险事故预防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分析。
在信息化与技术支持方面,《指引》鼓励各保险公司接入福田区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安全生产责任险事故预防服务平台;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在事故预防服务中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对风险的动态感知与精准防控能力。
记者了解到,福田区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安全责任险已经成为建筑施工“安全网”。2024年,全区限额以下小型工程总量2.2万个,参保率为97.2%,安责险累计理赔金额1773万元,发挥了明显的“兜底”效应和社会“稳定器”作用。而此次《指引》的出台,将进一步提升安全责任险落地的可操作性,织牢“安全网”,守得平安归。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