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扮靓宝安④丨市民“菜篮子”如何要烟火又要秩序?

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通讯员 陈大钊
08-18 18:3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清晨5点,当第一缕阳光掠过沙井的楼群,明珠市场周边已蒸腾起热气;

摊贩的吆喝、顾客的议价、剁骨声、油锅里滋啦作响……

2万人次的日流量,让这里成为方圆十公里最旺盛的“菜篮子”。

然而,旺盛背后,占道摊档、彩条遮阳伞、违停车辆,一度把“烟火气”逼成了“乌烟瘴气”。

治理若只“一刀切”,斩的是生计;若放任不管,堵的是民心。

于是,服务此地的沙井街道东塘社区党委,开展了一场“既要烟火、又要秩序”的绣花式治理。

把摊贩“请进来”,

从“游击战”到“正规军”

过去,流动摊贩与城管“猫鼠游戏”日日上演。东塘社区党委换了个思路:与其驱赶,不如“筑巢”。

依据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社区在明珠一路划出疏导区,引进社区股份公司,建成“明珠集市”疏导点。27名老摊贩被“请进来”,统一配备电子秤、消防器材、垃圾分类桶,摊位费低于周边市价50%。

昔日“打游击”的摊主冯大哥如今有了固定档口:“以前日晒雨淋,现在每月多挣了点,更重要的是,不担心被驱赶了,心里踏实。”

整治前:没建疏导点前,周边乱摆卖严重,影响群众安全出行。

整治后:建立“明珠集市”疏导点

让商户“站出来”,

从“各扫门前雪”到“共建示范街”

超门线经营曾是顽疾。东塘社区没有简单劝导和警告,而是提出“政府定标准、商户出资金、样板先落地”。

定标准:业主、商户、物业三方共议,出台“门前三包”6条细则,连雨棚颜色、高度都精确到厘米。

做示范:64家商户自筹资金,拆除杂乱太阳伞、遮雨棚,统一安装硬顶雨棚。首批42家改造后,客流有了一定的增长,商户主动要求“下一轮轮到我”。

强监督:市容环境专班每日巡查,问题即时上传“商户微信群”,整改不过夜。

如今,明珠一路成为“门前三包”示范街,商户从“被管”变“自管”。一位水果店老板笑道:“环境好了,顾客愿意多停几分钟,生意反而更好。”

整治前:明珠一路3号超门线经营严重,帐篷乱搭

整治后:样板先落地,建立统一硬顶遮雨棚

整治前:进明珠市场的人行道上乱糟糟

整治后:明珠市场人行道整洁干净

让车辆“停下去”,

从“一位难求”到“有位有序”

菜市场周边,违停亦是顽疾,但违停背后是“无位可停”!

为此,社区协调街道执法队、交安委办、社区股份公司,在东塘旧村城市更新待建空地划出300个便民停车位,同时,联合街道执法队开展3个月专项整治,拖移违停机动车200余辆,规范非机动车停放1800余辆。

如今,买菜高峰时段,明珠市场周边道路平均通行效率有所提升。

整治前:明珠一路人行道上,商贩乱摆卖,市民乱停放严重

整治后:明珠一路人行道整洁有序

把温度“留下来”,

从“治理”到“共治”

一场治理,改变的不仅是市容,更是人心。

据了解,东塘社区党委从以前的请进来召开座谈会,到现在的主动在商户摊贩中议事,摊位怎么摆、雨棚怎么装、垃圾怎么收,大家坐下来商量。

社区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城市治理的“最优解”,不在非此即彼的冰冷选择,而在“烟火深处见秩序”的温柔平衡。

当规则尊重了生计,秩序呵护了温度,菜市场就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而成为城市最生动、最温暖的底色。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终审 余晓泽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通讯员 陈大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