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洞光线太暗,骑车总担心撞到人”,“道路坑洼不平存隐患。”近日,在南山区桃源街道龙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议事会热闹举行。快递员、外卖骑手们围坐一堂,既讲述他们在城市中奔波时遇到的“急难愁盼”,也积极反应一些市民普遍关心的城市运行的不足:桥下光线昏暗、道路坑洼颠簸、通道缺乏坡道、日常出行隐患等等。
这是龙光社区“小哥议事会”的现场。面对这些来自城市“奔跑者”的真实反馈,街道主要负责人组织业务部门、社区工作站、股份公司等相关单位“现场接单”,将问题一项项列入“治理清单”,推动社区治理从“单向服务”走向“双向回应
一线提问题,一线就解决
“我们每天在城市中跑几十公里,最怕路不好、有隐患。”骑手代表的发言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多个细节问题迅速被摆上了议事桌。现场,骑手们反映:方大城桥洞照明不足,经过时提心吊胆;龙珠五路部分路段坑洼不平,行车颠簸;城中村内通道缺少坡道设施,推车吃力。街道第一时间启动“现场办公”模式。照明问题将通过民生微实事项目加装太阳能灯;道路问题由股份公司协同社区启动维修硬化工程;骑手高频通行的几个无障碍薄弱点位也将统一增设通道,兼顾小哥日常和居民通行便利。
据介绍,桃源街道近年来在“暖蜂行动”中探索建立积分兑换等配套机制,通过小哥参与驿站服务、邻里协助、隐患上报等方式积累积分,按需兑换饮水、维修、理发等便民服务。
在“小哥议事会”的现场,街道表示将进一步优化制度,打通各行各业参与社区治理的积分路径,让小哥参与社区服务、楼栋管理、问题上报等都能累积积分;同时建立科学的积分标准和兑换机制,既让规则具备可操作性,也让大家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推动“服务—积分—激励”良性循环。
在不久前揭牌的小哥工作室中,街道也提出将“推行积分激励机制”,引导新就业群体从“服务接受者”转向“治理参与者”,进一步嵌入社区治理体系。
从受助到助人,小哥“反哺”社区
“我三年前因为创业失败成了外卖骑手,是社区暖蜂驿站的技能培训帮我重拾了信心。”在议事会上,党员骑手钟忠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如今,他不仅重新创业开设了电动车维修小店,还主动为同行免费检修车辆,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
桃源街道正是希望通过“小哥议事会”“暖蜂驿站”等平台,让这样的故事不止于个体,而成为治理中的常态。在党建引领下,街道持续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服务与引导,通过组织志愿服务、搭建成长平台、完善制度激励,让他们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实现身份转变和自我提升。
目前,街道正以钟忠的维修店为试点,计划嵌入骑手专属服务功能,将其打造为骑手交流经验、歇脚补给的“第二个家”,不仅能助力店主拓宽经营,也将把分散的个体凝聚成治理协力,让更多有热情、有专长的小哥参与社区共建,带动更多人融入城市公共事务。
机制嵌入日常,治理形成合力
“欢迎大家加入‘红骑团’,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在议事会上,龙光社区负责人向在场骑手发出邀请。近年来,社区积极推动新就业群体常态化参与治理,组建以快递员、外卖骑手为主力的“红骑团”,成员们既是文明宣传员、平安巡逻员,又是民情信息员、志愿服务员,在日常奔波中用“移动视角”发现问题、反馈信息、服务邻里。
为更好服务新业态从业者,社区已建成功能完善的暖蜂驿站,成立小哥工作室,并通过“小哥议事会”机制畅通表达渠道、精准回应诉求。从“接单机制”到“积分制度”,从“骑手之家”到“红骑团”队伍,社区治理体系正在向多元参与、机制共建方向延展。
“我们希望他们不仅仅是在这里‘停留’,而是真正参与进来。”桃源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完善机制、优化路径,让更多“城市奔跑者”成为城市治理共同体中的积极力量,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在新就业群体中落地见效。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余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