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港城大、港城大(东莞)签署深度合作计划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港城莞 文/图
08-15 20:3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注入强劲动能。

8月14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香港城市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签署《关于共同支持开展深度科技合作的工作计划》(以下简称《深度合作计划》)。此举标志着三方合作迈入系统化、实效化的新阶段,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深度合作计划》创造性地构建了“政府引导+港校资源+湾区落地”的三方联动模式,有效破除地域壁垒,深度融合粤港两地的智力、资金与平台资源,激发协同创新的“乘数效应”。自2025年起,三方将在二年内,以“1+1+1”联合资助的形式,即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每年投入省级财政经费1000万元人民币,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香港城市大学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港币,共同形成种子资金池,重点支持两校联合开展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项目,催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科技成果,推动创新资源跨境流动,促进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理事长梅彦昌表示,此合作将充分发挥港城大在国际化与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优势,推动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港城大与港城大(东莞)已通过学术资源共享、师生互访交流与联合课题研究,形成了紧密协作的融合网络。相信此次三方合作必将结出丰硕成果。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表示,港城大(东莞)自成立以来,便将深度融入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作为立校之本与发展之核。伴随计划的启动,两校将在优势领域积极探索建设联合实验室,联合承担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共同推进国际科技和人才合作,为粤港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立足松山湖科学城,分别于2025年6月、7月加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和“粤港澳高校联盟”,形成强大合力,一头链接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另一头触达华为等企业,共同致力于将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转化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澎湃动能。

未来,三方将聚合各自优势,以技术转移、人才共育等多元形式推动联合资助计划的成果落地,辐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为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独特的大湾区方案。

编辑 李璐 审读 欧阳晨煜 二审 桂桐 三审 郑丽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港城莞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