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成立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全国首份地市级生态环境标准建设白皮书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蕾
08-15 19:1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中国商事主体第一端

摘要

会上,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环标委主任委员李水生在致辞中强调,环标委成立后要充分发挥作用,企业委员应推动产业标准升级,专家委员加强技术转化,政府委员做好政策保障,共同将“深圳标准”打造为生态保护支撑和绿色发展引擎

2025年8月15日,全国生态日,深圳市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深圳环标委”)正式揭牌成立,并同步发布全国首部系统展现城市级生态环境标准建设成果的《深圳市生态环境标准建设白皮书》及《深圳市生态环境地方标准建设三年行动要点》。据悉,深圳环标委的成立将为高标准引领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香港环境保护署、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以及来自各企事业单位、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的近100名委员、专家、代表参加会议。

机制创新:环标委成立支撑标准体系变革

深圳环标委将由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进行领导,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进行业务指导,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承担秘书处工作。这一技术组织的建立,旨在汇聚各方智慧,提升标准质量,促进标准有效实施。

大会现场举行了深圳环标委揭牌仪式,并为首届委员颁发聘书。首届环标委以“高度、广度、深度、精度”四大特色为亮点,集结行业精尖力量,为应对生态环境标准化工作新挑战、新任务注入关键动力、提供坚实支撑。一是权威引领的“高度”,74%的委员是高级职称,汇聚了政府骨干、学术带头人、行业专家,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二是代表覆盖的“广度”,45名委员来自38家机构,覆盖了政府(26%)、科研院所与高校(31%)、企业与行业组织(43%),实现“产学研用”全链条贯通,与其他标委会相比,突出了产业实践和应用的紧密结合。三是深港合作的“深度”,特别邀请香港环保署3位专家加入,在臭氧联防、跨境治污等领域开展标准共研,互学互鉴,共促共进。四是智慧赋能的“精度”,引入6位数字化专家,推动AI、物联网与标准融合,引领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互学互鉴:白皮书发布总结深圳标准成果

会上,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发布《深圳市生态环境标准建设白皮书》,该白皮书是国内首个系统、全景式展现城市级生态环境标准建设实践的报告。

白皮书通过体系图谱、顶层设计、攻坚行动、转型赋能、守正创新、发展展望六个章节,全面梳理了深圳以高标准守护绿水青山、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果,旨在系统总结深圳二十年生态环境标准建设探索历程,分享生态环境标准建设经验和成效,促进互学互鉴。

经过多年发展,深圳已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一是体系完备,累计发布地方标准120项、团体标准91项,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覆盖大气、水、土等6大领域15个方向,创新构建“4+1”标准体系,首创性纳入“产品环保强制性标准”独特维度。二是创新引领,围绕“双碳”、污染防治等国家战略发布22项全国首创标准,针对扬尘、油烟、噪音等民生问题出台精准管控措施,紧跟产业发展推动企业通过碳足迹认证等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管理规范,2021年通过特区法规授权,成为全国唯一可独立制定生态环境强制性标准的地级市,率先推行产品环保强制性地方标准改革,出台标准专项管理办法,实现全周期规范管理。

通过标准引领在以下四大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助力污染治理,发布53项污染防治类标准(占45%),覆盖大气、水、噪声、固废、风险防范等领域,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典型案例:全国首创“1+3”GEP核算制度体系,有效助力环境安全构筑空间防线。二是推动绿色转型,出台39项绿色低碳类标准(占33%),促进绿色空间、绿色生产、绿色金融等发展。典型案例:出台绿色低碳产业认定评价导则,完成48家企业、42个项目认定,带动投资超300亿元,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达2439亿元。三是促进社会共治,从行为规范、意识培养到权益保障制定系列标准,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典型案例:619所学校、555个社区通过绿色创建标准进行了绿色化改造,树立了2000多个绿色单元示范点。四是探索前沿治理,创新应对光污染、环境健康等新挑战,利用智慧手段提升监测能力,拓展深化标准国际互认。典型案例:构建“空天地一体”热岛效应评估方法和碳汇遥感评价体系,遥感碳汇评价较传统评估方法节约75%的时间及人工成本。

未来五年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向未来,白皮书提出,深圳将以“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为建设目标,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重点在五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优化管理机制,完善标准全周期闭环管理,加强地方与国家、行业标准的衔接协同。二是深化区域协同,推动深港及大湾区标准融合共建,重点突破空气质量、海湾治理等民生领域。三是支撑产业发展,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服务“20+8”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四是提升国际影响,培育国际标准化人才,推动优势领域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五是完善标准体系,聚焦大气、水、噪声等重点领域,补齐标准短板,构建引领型治理标准体系。

面向未来:三年行动明确标准建设重点

为了落实好白皮书的要求,会上发布了《深圳市生态环境地方标准建设三年行动要点》,包含6章25条措施,并附上46项具体标准清单。

主要目标:坚持先行示范标准,聚焦“用高标准攻坚污染治理,用新标准引领绿色低碳转型”两大目标,构建覆盖“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围绕这两大目标,设定了具体的工作指标:到2027年,计划制修订30项以上关键领域标准,并推动一批成效明显的深圳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为了落实指标任务,规划了未来三年的主要举措,可概括为“四大行动+一个清单”。

“四大行动”:一是标准管理创新示范行动,对标国际优化标准体系,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和标准智享平台,争创国际标准化管理试点。二是标准引领高水平保护行动,构建领先的大气、水、噪声治理标准,完善固废回收、生态安全和新污染物管控体系。三是标准驱动绿色转型行动,健全绿色低碳和产业标准,推进碳普惠与绿色金融标准化建设。四是标准支撑美丽湾区行动,深化国际标准合作,重点推动深港生态环境标准衔接。

“一张清单”:根据行动要求制定的配套标准研制计划清单,共包含46项标准,并明确其约束力层级和计划完成时间。

会上,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环标委主任委员李水生在致辞中强调,环标委成立后要充分发挥作用,企业委员应推动产业标准升级,专家委员加强技术转化,政府委员做好政策保障,共同将“深圳标准”打造为生态保护支撑和绿色发展引擎。

大会特别设置了标准专题分享环节,三位专家分别从生态环境标准发展、产业促进和企业实践角度,进一步解读标准实践价值和发展方向,为未来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作者: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