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白领小林(化名)最近崩溃了——
她从未有过性生活,却因半年内月经淋漓不尽查出了早期子宫内膜癌。
像她这样的年轻患者并非个例,子宫内膜癌早就不是“阿姨专属癌”了。
数据显示,40岁以下患者占比从8.7%升至15.2%,其中约30%的患者都没有过性生活。根据《中国子宫内膜癌诊疗指南(2022)》,我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以年均4.5%的速度增长,在北上广等城市已超越宫颈癌成为妇科第一癌。
图源:网络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
●看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长期>35天或<21天,或异常子宫出血持续3个月以上,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看代谢
如果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些代谢疾病也要重视定期的妇科检查。
●看家族史
直系亲属有子宫内膜癌或林奇综合征病史的一定要增加体检频次。
同时记住这几个误区——
❌误区1:“没有性生活,就不用做妇科检查”
大错特错!经腹部超声或直肠超声即可评估子宫内膜,漏检率到5%。
❌误区2:“吃避孕药会致癌”
恰恰相反,含孕激素的短效避孕药反而能保护子宫内膜,能降低40%的子宫内膜癌风险。
❌误区3:“得了癌就得切子宫”
有生育医院的姐妹别一确诊就放弃生娃。早期没生娃的患者可采用保育治疗,约70%可完全缓解并自然妊娠呢。
科学防御,记住这三招
第一招:筛查要趁早
●25岁以上女性:每年经阴道超声测量内膜厚度(绝经后内膜厚度<5mm,绝经前内膜厚度<16mm才安全);
●多囊/肥胖等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性激素六项+糖耐量试验,盯紧身体的“代谢警报”;
●林奇综合征家族史:25岁起每年经阴道超声检查,出现症状时宫腔镜检查+必要的内膜活检。
第二招:生活干预
●每日摄入30g膳食纤维(如燕麦、西兰花),降低血清雌激素水平;
●每周5次30分钟中强度运动(心率达120次/分),减少内脏脂肪5%可使风险下降18%;
●保证23点前入睡,昼夜节律紊乱会导致雌激素分泌异常。
第三招:确诊莫慌张
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目前临床上有多种保留子宫的治疗方案可供选择:
①通过宫腔镜进行诊断或病灶切除;
②高效孕激素治疗;
③使用曼月乐环;
④GnRH激动剂联合来曲唑降低雌激素水平的治疗。
在专业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采用上述治疗方案后,超过90%的患者能够成功控制病情,甚至怀孕生子。
但要注意,想要成为母亲,患者还需经历一系列挑战💪
疾病完全缓解后,许多患者需要生殖科医生的帮助以助孕。孕期则需要产科医生的密切监护。分娩后,疾病复发的风险依然存在……
因此,医生建议在完成生育后考虑切除子宫以防复发。如果患者不想切除,必须坚持使用后半周期孕激素治疗、口服避孕药、曼月乐环等预防措施。缺乏这些预防措施,复发率将显著升高,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最后,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专家提醒:
子宫内膜癌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癌”,控制体重、规律月经周期比盲目补充保健品更重要。即便确诊也不必恐慌,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5%!
所以,别再忽视身体的小信号啦~健康的子宫,才是女生最该守护的“小房子”!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