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一路抽,“游烟”何时休?市民盼“室外不随处抽烟”成风尚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08-13 09:0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让“室外不随处抽烟”渐成风尚

近日,不少市民反映称,深圳街头存在一边走路一边抽烟的“游烟”现象,导致行人猝不及防地吸了“二手烟”,呼吁对这种“移动污染源”加强治理。记者走访深圳部分写字楼外围、城中村巷道和城市公共道路人行道发现,“游烟”现象确实存在。这种游走的“二手烟”防不胜防,成了许多市民日常出行的痛点。

写字楼外公共道路都有“游烟”现象

8月11日下午正值上班时间,记者赶到平安金融中心B座外围时,只见3名男子来回踱步,手上都夹着一根烟“吞云吐雾”。吸完烟后,他们把烟头随意丢弃在地上,随即一脚踩灭,留下几个烟头离去。加上此前在此处吸烟者丢弃的烟头,这一小片区域的烟头多达六七个。与平安金融中心一路之隔的福田星河COCO Park人来人往,三三两两的吸烟者则站在商场门口的一侧吸烟。

这些稍显空旷的区域,行人路过时还能发现并选择躲避,但在有些必经之路则陷入无法避让的处境。

在平安金融中心A座和B座连接的廊道下,福华三路从中穿过,许多烟民选择在此吸烟。“写字楼里根本不让抽烟,我们也就只好跑出来抽。”市民吴先生说。廊道下是遮阳避雨的人行道,又属于室外,这成为烟民集中吸烟的“好去处”。经过此地的郑女士捂住口鼻,加速通过。她说:“怀孕后,我对气味很敏感,都怕出门了,就怕身边突然冒出一个吸烟的人。有时候遇到有人在路边抽烟,但又不得不从那经过,就只能大老远开始憋气。”

除了写字楼,城中村的“游烟”现象同样突出。记者在龙岗区甘坑凉帽三区、福田区上梅林新村等地看到,许多居民喜欢搬一张椅子坐在小巷子里,一边叼着烟一边与朋友闲聊,或者在室外工作时也不忘点上一根烟。此外,人行道、路口红绿灯等候区,骑行或步行者突然靠近吸烟,让路人防不胜防。

漫画:冯大美

市民呼吁对室外“游烟”加强整治

研究报告指出,无论是一手烟还是二手烟,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烟草烟雾中含有数百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其中至少70种是致癌物质。

《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规定,室内工作场所、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及部分室外场所实行禁烟。为推动控烟执法工作,深圳上线“别抽啦”微信小程序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或通过控烟“电子眼”监控室内烟味。然而,写字楼外围、人行道及路口红绿灯等候区域、室外排队等候区等区域仍是“游烟”高发区域。这些室外公共区域行人众多,而烟雾随风飘散的特点让行人被动吸“二手烟”。越来越多市民呼吁政府部门对室外“游烟”加强整治。

上海等地探索破解“游烟”难题

记者了解到,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为控制吸烟实施了极其严格的举措,且处罚相当严厉。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律师、首批粤港澳大湾区律师吴乐茗将这种严格程度形容为“绝不手软,绝不客气”。

吴乐茗介绍说,在香港,基本上所有室内场所都是禁烟的,甚至食肆的私人包间都不能抽烟,哪怕是室外, 所有公共设施(如政府部门相关建筑物及学校等门口范围)都是直接立法禁止吸烟,各种私人商业建筑物,一般都自行规定不能在门口或附近范围吸烟。“抽烟的地方可以说非常有限。”他说。

为破解“游烟”难题,国内部分城市也进行了探索。例如,上海去年9月开始,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控“游烟”,实施室外吸烟点地方标准。室外吸烟选址避开人群聚集区,与建筑出入口保持6米安全距离,面积控制在6平方米以内,不设座椅等滞留设施……今年3月,上海还在8个“网红”地标试点控制“游烟”,通过电子屏宣传、规范吸烟点、志愿者劝导等方式让“室外不随处抽烟”渐成风尚。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