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链条转化体系 200多科研项目加速落地 河套中试平台建设助力科创成果高效“入市”

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依妍
08-11 07:55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科创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8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在河套科创中心揭牌。当天,首批7个前沿科技项目发布,覆盖脑科学、精准医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国际总部获授“深圳市医工融合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深圳市医疗保障局产业创新赋能窗口”,并与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睿智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围绕科研成果的验证与转化,河套正在构建从概念验证、中试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已授牌建设广东省新型光电材料与成像器件中试平台、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中试平台等10个行业级中试平台。“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需要一个完整的验证和转化过程。”一位与会嘉宾说,“河套正好提供了这样的环境。”

科研与市场之间的“中转站”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关键一跃。在河套的多个平台,技术人员正工作在这一“中转站”。

在化合物光芯片中试平台,工程师穿着防尘服,在黄光区、清洗区、薄膜区依次完成晶圆处理,随后将芯片送入高低温测试平台进行长期可靠性验证。建设方深圳市嘉敏利光电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张立永介绍,公司采取从外延到芯片的自主设计和流片模式,即IDM模式。这种模式灵活,可为客户定制,国内采用的不多,很多还依赖外购外延片或找代工。在他看来,把流片环节放在河套,不仅缩短了周期,也为国内科研团队提供了本土选择。

离深圳河不远,全国唯一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平台正在调试设备。模拟矿井场景里,机器人沿轨道运行,机械臂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该平台依托中煤科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测试能力不少于500台,已孵化20余款煤矿机器人产品。创始人王雷说,这个平台代表了国内矿山机器人检测认证的最高能力,在整机、元器件、算法、任务策略等方面设计了百余项测试规范和要素,让产品从一开始就符合市场要求。

减少科研成果“试错”成本

在智慧医疗机器人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工程师与医生围绕一台手术机器人反复调试。医生关注手术的精准度和操作习惯,工程师根据反馈优化算法。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的相关人员介绍,这个平台的价值,在于让医疗机器人在进入手术室前,就能在接近真实的条件下完成概念验证。

正在筹建的河套电子光学仪器中试平台也备受关注。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参与建设,计划针对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等核心装备的生产验证需求,开展中试工作。一位科研人员表示,香港有顶尖科研成果,但在转化环节常面临场地、工艺、产业链配套不足的问题,河套正好可以补齐这些条件。

国内最大的中试产业服务集团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有限公司,也将落地人工智能终端测试中试平台。副总经理王毅表示,这将减少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商品化过程的试错成本,帮助更多科研工作者加快成果推向市场。

平台集聚释放转化动能

从矿山机器人到手术机器人,从光芯片到电子显微镜——越来越多的平台在河套加速成果转化。

两年间,这里集聚20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与港大、港科大、港中文、港城大、港理工五所世界百强高校联合攻关 13个项目,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高温超导材料体系、特种具身机器人等成果接连涌现。河套发展署负责人说,园区会继续打造行业特色鲜明的中试服务,让创新者更勇敢地试错。

地缘和制度优势,为河套加速转化铺路。一河两岸、跨境接壤,让科研设备、资金、人才、信息自由流动。香港科研与内地制造在这里交汇。“四个一”行动计划——政策支持、中试产业园、转化基金、运营团队——为科研转化保驾护航。

在国际总部的现场,不少科研团队负责人都提到同一个词——“闭环”。3.89平方公里的园区,正在让科研从源头到市场的旅程,更短、更快、更稳、更具效率。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温静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依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