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为盛会贡献力量,是一段难忘的青春”

晶报记者 邹振民/文 受访者供图
08-07 07:34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在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已经进入百日倒计时之际,来自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14所高校的志愿者们正整装待发,将以青春的活力和专业的服务,为赛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青春深圳,志愿全运。

在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已经进入百日倒计时之际,深圳各大高校的志愿者们正整装待发,准备为这场体育盛会增添亮丽色彩。来自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14所高校的志愿者们,怀着满腔热忱,历经严格选拔与培训,将以青春的活力和专业的服务,为赛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学生志愿者。受访单位供图

走出校园,走进全运

十五运会深圳赛区的志愿者团队,年轻化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高校里的大学生是绝对主力,“00后”乃至“05后”成为绝对主力。他们像一簇簇蓬勃生长的向日葵,脸上总挂着阳光般的笑容,脚步轻快,活力满满。这些年轻的身影用蓬勃的生命力为赛事注入活力,成为十五运会深圳赛区动人的青春注脚。

在这些年轻的队伍中,深圳大学的志愿者队伍是当之无愧的焦点,他们是广东省高校中派出志愿者最多的学校之一。

这支队伍的组建始于2024年底,历时约两个月的招募期里,经过严谨的笔试和面试,最终筛选出了庞大的志愿者团队。接下来的通用培训是个不小的挑战。共青团深圳大学委员会专职团干张春光坦言,因为人数众多,课程又全在线下进行,协调场地、应对学生缺勤等问题接踵而至,“我们12名授课教师花了近两个月时间,用‘车轮战’完成培训。”

学生的报名热情既源于对志愿者精神的高度认可和对全运会这样的国家顶级体育盛会的向往,也得益于学校的积极发动。“这类全国性体育赛事对大学生而言,可能是一生一次的机会。”张春光的话道出为十五运会服务的机会之珍贵。

深大礼仪志愿者。

深大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注册志愿者超4万人,每年活跃志愿者1万多人,长期服务各类大型赛事活动。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的标语,在深大校园转化为实际行动,不少学生在全校浓郁的志愿氛围感染下成为积极主动的志愿者。此外,学校还通过专项奖学金、荣誉称号、奖项倾斜等激励措施,加上身边同学带动,让许多人从被动转为主动,在服务中收获满满。

刚从深大经济学院毕业、今年9月将攻读研究生的郑桢祺,是志愿者团队的优秀代表。本科四年,她担任过班长、学院团委部长、校团委兼职副书记,丰富的经历让她对志愿服务有深刻理解。

郑桢祺的报名缘起四年前。上大一时她就关注陕西十四运会,得知十五运会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本身喜欢运动且有赛事志愿者经验的她毫不犹豫报名:“参与全运会志愿服务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次。”作为深大定向越野校队成员,她曾获过省级比赛季军,大学期间志愿服务时长超1200小时。

今年5月,她参与深圳赛区授旗仪式,从市领导手中接旗;在十五运会100天倒计时活动现场,作为志愿者代表上台宣誓。在郑桢祺看来,志愿服务意义深远:能拓展见识,学习大型赛事统筹;礼仪培训提升仪态和沟通能力;更能培养奉献精神,对未来工作和社会贡献产生积极影响,是宝贵的人生经历。

严谨高效的培训演练

为全运会这样的全国顶级大赛提供志愿服务,严谨高效是团队和每一位志愿者的必修课。各环节都需要遵循明确的时间节点与操作规范,面对各类场景都能快速响应、有序处理,各小组间协作顺畅,信息传递高效,让整个服务体系始终保持着高效运转的良好状态——如同精密仪器般的协作,才能让整个服务体系始终高效运转。

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志愿者团队为例。“志愿者的积极主动性是基础,多方沟通协调是保障,全程保障支持是后盾。”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团委副书记高法文向晶报记者介绍。这支志愿者队伍从筹备到正式服务,经历了一系列严谨规范的关键阶段。

深职大志愿者团队。

面对不同场馆、岗位的多样化需求,团队创新采用“需求锚定+双向匹配”核心机制。招募时详细收集志愿者的专业、兴趣和过往经历,实现人岗精准适配。在西丽湖园区体育馆的2场通用培训和留仙洞园区音乐厅的1场残奥会专项培训中,通过场景化演练让志愿者沉浸式熟悉实战环境。

“针对残特奥会的服务需求,我们的培训更注重细节关怀。”高法文举例,从轮椅坡道使用指引到与残障人士沟通技巧,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这种定制化培训让志愿者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为赛事顺利进行提供坚实保障。

赛事期间突发情况难免,专项工作小组建立了完善的应急保障机制。“工作小组本身就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的功能,可调动校内外各种力量和资源。”高法文介绍,团队认真学习应急处置文件,提前研判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好准备,确保突发情况按规定流程妥善处理。

深职大志愿者。

这种机制在测试赛中已显成效。深职大志愿者代表刘国富回忆:“有位老年观众观赛时突感不适,我立即按培训流程联系医疗人员,全程陪伴安抚,直到老人得到及时救治。”正是这样的应急保障,让志愿服务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测试赛期间,极端天气考验着志愿者的毅力。竞赛保障组志愿者在露天靶场连续3小时协助器材转运,日均步数超2万步,衣服反复湿透又晒干;礼仪志愿者在颁奖环节将每个细节做到“毫米级”规范,展现出媲美专业团队的职业素养;残特奥会射箭项目中,志愿者单膝下蹲与轮椅运动员平视交流的画面,成为赛场最动人的风景。

团队多元化

志愿者队伍的多元化还体现在成员背景的广度上:既有来自东北、西南等不同地域的学子,也有曾参与众多赛事服务的“老兵”与初涉志愿领域的“新人”,还有擅长音律的文艺骨干与专注科研的理工学霸。不同的成长轨迹交汇在一起,共同编织出深圳赛区志愿者团队的多彩画卷。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为例。该校志愿者团队涵盖十余个专业的本硕博学生,承担着运动员及技术官员的抵离迎送和酒店接待任务。他们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诠释着大湾区青年的责任担当。

哈工大(深圳)志愿者。

该校团委青年志愿实践中心主任汤帅介绍,哈工大(深圳)志愿者团队是复合型人才的集合体,计算机、机器人、数字媒体艺术、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专业的学子协同作战,甚至有澳门籍学生加入,多元背景与“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的主题高度契合。

“我们团队的组建历经招募选拔、培训赋能、出征动员三个阶段。全校开展19场招募宣讲会,报名人数达计划的3倍。”汤帅说,选拔时着重考虑岗位匹配度与综合素养,既关注语言、信息技术等专业技能,也将志愿初心、沟通能力作为硬指标。培训阶段层层递进,从线下通用培训到专业抵离接待、助残扶残专项训练,甚至细化到手语、动线引导等技能,确保能力与岗位“零缝隙”衔接。

岗位分配实行“人岗精准对接”原则:技术岗位优先选派计算机、机器人专业学生,外宾接待岗位侧重英语口语强者,同时预留机动人员应对动态调整。培训内容极具针对性,除通用课程外,专项训练涵盖无障碍服务、突发事件处置等实用技能,上岗前要通过安全演练、沟通机制训练和服务标准化考核,连引导手势、微笑表情都有严格规范。

哈工大(深圳)志愿者。

为应对突发情况,团队建立“双轨应急体系”,学生专班实施“日清日结”联处机制,带队老师实时联络保障需求传达零时差;同时构建风险防控网,形成“问题即时清零-风险超前布防-缺口快速填补”的全链路响应能力。

在近期高铁和酒店抵离志愿服务中,哈工大(深圳)的志愿者们已展现出动人风采——高温天气下坚守岗位的韧性、粤语服务与应急处置的专业、细节处的微笑服务屡获好评。自行车赛收官日,学校为志愿者举办生日会,众人用手语表达校名的瞬间,成为团队情谊的温暖注脚。

志愿者代表张鹏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位曾服务过深圳马拉松的体育爱好者,将航天领域的“零失误”标准融入抵离服务,“每当嘉宾因我的指引顺利启程,成就感便油然而生”。正如他所言,这段经历锤炼的沟通与协作能力,点点滴滴构成了哈工大(深圳)学子的“硬核力”。

“老外”不见外

深圳是一座国际大都市,不少高校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而十五运会的志愿者团队也吸引了一些外籍学子的报名。其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作为一所典型的国际范儿高校,就有多名外籍学生通过考核,将为十五运会提供志愿服务。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志愿工作统筹负责人、专职辅导员孙新雅全程参与了志愿者团队的筹备工作。从去年12月启动招募至今,团队历经筹备、招募、选拔、培训、测试赛上岗等关键阶段,每一步都凝聚着精心规划。

“我们按1:1.2的比例招募,发布招募推文后,校内反响热烈,短短时间就完成了招募工作。”孙新雅介绍,选拔采用笔试加面试的形式,面试严格参照大纲,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服务意愿。作为中俄合作办学高校,该校20余名国际学生积极报名,最终4名中文流利、表现活跃的俄罗斯学生脱颖而出,为团队注入国际化元素。

深北莫志愿者。

为确保志愿者服务能力达标,学校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通用培训、专业培训与场馆培训相结合,严格依照省里标准开展前期准备。“从赛事常识到服务规范,从应急处置到沟通技巧,我们力求让每一位志愿者都做好充分准备。”孙新雅说。

该校材料科学系大三学生徐梓程是志愿者中的一员,他提前学习了十五运历程、会标、口号等知识,还借鉴过往参与多次会展等志愿服务的经验,为服务做好准备。“学校的培训让我对岗位要求有了清晰认识,也让我更有信心应对各种情况。”

在最近的测试赛期间,徐梓程身兼两职,既要引导参赛人员、维持秩序,又在场馆外担任交通服务助理,指引运动员乘坐接驳车。“虽然忙碌,但每次看到大家顺利抵达赛场,就觉得很有意义。”

他回忆起一段暖心插曲:一名10岁男孩因输掉围棋比赛独自逗留,他耐心安慰并将孩子安全送到家长身边,家长的连声感谢让他深切体会到志愿服务的价值。

谈及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徐梓程坦言:“大型赛事机会难得,能为盛会贡献力量,是青春里很有意义的经历。”对于即将到来的正赛,团队满怀期待。“我们会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落到实处,用专业服务展现深北莫风采。”徐梓程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志愿者的决心。

14校的近1.2万名志愿者

据介绍,深圳全市注册志愿者数量已超40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22%;志愿组织数量达1.86万个,呈现“成体系、广覆盖、专业化”等特点,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补充。

为服务此次赛事,深圳市执委会志愿者部统筹全市赛会志愿服务,开展招募选拔、培训录用、岗位匹配和赛时管理、激励关爱,实现“三个率先”。

一是在全省率先建立“馆校对接”工作机制,从14所高校招募了近1.2万名赛会志愿者,并精准匹配6个闭幕式等市级专项和23个单项竞委会,将在核心区域提供服务。

二是率先完成超过15万人次的志愿者通用培训,建立助残志愿服务培训课程体系。

三是率先建立赛会志愿服务信息化系统,连通赛事指挥系统实现实时调度,全力打造全省标杆示范赛区。

同时,共青团深圳市委牵头发起“城市志愿服务联盟”,发布志愿服务站点、服装、标识管理规范,组织招募超3万名城市志愿者参与城市咨询、赛会资讯、文旅服务、交通指引等城市公共服务,并依托全市166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构建“高标准、广覆盖、优质效”的志愿服务体系,擦亮深圳“志愿者之城”的名片。

参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志愿服务的高校

深圳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

深圳技术大学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

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邹振民/文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