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小学正在竣工验收,标志着华南地区首个近零能耗“近零碳”试点标杆校园将于9月正式亮相。该校位于科技南路与高新南七道交汇处,这所以“双碳”为基因的学校,以24513.82平方米的绿色建筑体量,成为深圳探索未来教育范式的“微型实验室”,它正在孩子们心中埋下“近零能耗”发展理念的种子。
狭小地块孕育绿色智慧
高新小学周边林立着高层住宅,由此每天日照时间不符合学校要求。面对用地及空间受限,作为建设单位的南山区建筑工务署将挑战转化为创新动力,通过精细化模型推演,优化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创造室外活动空间。他们巧妙利用场地环境和气候特点,促进自然通风与采光,显著降低建筑供冷和通风负荷,实现空间拓展和建筑节能的双向平衡。在这里可以亲眼见证建筑降碳设计的三大路径如何在实际中发挥作用:
风之舞者的路径运用创新应用围护开口、中庭通风、天井通风、骑楼通风等综合技术,通过可视化模型优化外窗开启,大幅提升自然通风量,改善室内热舒适,减少空调依赖。
光之引者的路径建立了三维光环境模型,确保最佳采光效果。高侧窗、内院为地上空间引入天光;下沉庭院、采光井、导光管则点亮近20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结合智能感光控制,预计可降低照明能耗20%,并且60%以上主要功能房间满足4小时/天的优质动态采光要求。
热之控者路径使水平外挑固定遮阳板成为“阳光过滤器”,它能将照射外窗的太阳辐射强度降低数倍,有效抑制夏季室内热量。同时,针对钢结构特性精细处理热桥,采用高性能保温材料,使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大幅跃升,建筑本体节能率提高26.8%,筑起坚实的节能降碳屏障。
打造华南校园绿色标杆
站在高处俯瞰高新小学,可以看到一片片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这一片太阳能电池板由高效单晶硅组件打造,源源不断输送着清洁能源,帮助学校减少日常用电开支。
学校外立面基本实现光伏全覆盖,屋面与立面铺设了342.89kWp光伏板,年发电量达14.5万度,可实现校园直流供电,减少交直流转换损耗。同时,通过柔性用电管理方式,利用综合能源箱(EMS系统)统一调控,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50.19%,建筑综合节能率达84.32%。
此外,高新小学还采用了被动式降能设计,通过围护结构优化,采用高效保温岩棉与双层中空Low-E玻璃,结合横向遮阳格栅,显著降低空调负荷,建筑本体节能率达27.18%;东西向外墙还设置遮阳系统,窗墙比严控在0.5以下,降低建筑冷负荷15.52%;雨水收集系统与固碳植物群落结合,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增强生态调节功能。
通过光储直柔、空间折叠、EPC协同三大核心技术,高新小学实现了“用地极限破解+能源自给革新+低碳教育赋能”三重价值。尤其是在节能降碳方面展现了突出成绩,其中,近零能耗综合节能率达到65.03%,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为50.19%,近零碳降碳率达55.70%。
精诚合作成就典范工程
面对高标准的“近零碳”要求和复杂的工程挑战,南山区建筑工务署作为建设单位,精心策划、科学统筹、狠抓落实。从设计竞赛的创新组织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确保项目的成功落地和各项指标的达成。同时,项目的成功建设离不开教育、发改、规自、住建等职能单位的大力配合,在各单位的大力协调下,为高新小学的规划设计、立项审批、技术指导、施工建设等重要环节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强大的行政支撑。
(受访者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甘霖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