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观察|投档线持续攀升,毕业生被“抢着要”,深圳高校为什么这么火?

深政观察
07-28 19:4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期,随着广东省2025年高考本科投档线的公布,深圳高校热度持续上升。在全省普通类(物理)投档线榜单前二十名中,深圳高校占了7所,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位居前三;普通类(历史)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大学排名投档线榜单前十。深圳理工大学物理类投档线超越传统强校,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历史类首年招生即超过特控线。

近年来,深圳高校对优秀学子的吸引力持续攀升,今年继续火爆“出圈”,深圳高校为何备受学子青睐?在小政看来,深圳高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与科技和产业前沿同频共振,优秀学子无论是毕业后就业还是本博贯通走科研道路,走哪条路,深圳高校都在不断积聚优势。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圳这座创新之城,其资源、机会和发展前景,也是高校竞争力的加分项,在过去十年里,深圳成为高校大学生毕业留存率最高的城市之一。高校的发展也将反哺城市,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选择深圳高校,吸引、培养、用好这些人才,不仅为学科发展注入动力,更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投档线持续攀升

“年轻的高校”首次省外招生迎开门红

7月26日,深圳理工大学2025年本科招生录取工作全部完成。今年是该校第二年招收本科生,物理类投档最低分达629分,最低排位为10163。今年还是深圳理工大学这所“年轻的高校”首次面向省外招生,全国8个省、自治区招生共录取物理类考生360人,其中在广东扩招71.7%,最低分超本科线193分。

报考火热的可不止一所深圳高校。

今年深圳技术大学普通物理类投档线及排位大幅上涨,投档最高分626分,最低分580分,排名较去年上涨约9000位,创历史新高。历史类稳步上升,投档线为567分,投档排位也较去年上涨1300多位。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在招生计划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投档线继续攀升,物理类投档最高分617分,最低分566分。历史类首年招生即超过特控线,投档最低分558分,超特控线1分,超本科线94分。

首次面向广东省内招收本科生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物理类投档最高分600分,超特控线66分,超本科线164分;投档最低分566分,超特控线32分,超本科线130分。

新增专业紧贴产业

创新培养模式学生成长路径更多元

深圳高校为什么这么火?吸引这么多考生报考,深圳高校招多少人?

近年来,深圳高校快速发展,深圳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等一批院校获批设立,目前全市高校数量达17所,每年招生规模都在增加。

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以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专业增设火热推进。今年,深圳大学新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下设人工智能(IEEE荣誉班)、人工智能两个本科招生专业;南科大新增人工智能和口腔医学两个本科专业;深圳技术大学新增网络空间安全本科专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和人工智能专业;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新增计算机应用工程、信息安全与管理、无人机系统应用技术等9个本科专业。

这些高校新增的招生专业,紧贴产业落子,与深圳产业亟需和结构升级方向紧密契合。在招生人数上,高校也迈开了步子。今年,深圳大学重点扩大深圳“20+8”产业集群相关学院专业招生规模,人工智能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等11个学院累计扩招280人;南科大招生计划比去年增加约50人;深职大计划招生总规模较去年增加560余人。

学生招进来,怎么培养?近年来,深圳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定制、学科交叉的程度和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比例与深度上不断推进。南科大、深圳理工大学和港中大(深圳)大一不分专业,学生可在深入了解学院及专业优势后,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在大一结束时自主“择业”。深圳理工大学新生周一到周四上课,周五到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的轮转,充分挖掘自己的专业兴趣。

深圳高校还开设了“院士班”。今年,深圳大学新增一个高考直招的“院士班”——建筑学(数智设计创新班),同时,土木工程(数学力学创新班)和土木工程(国际工程创新班)两大“院士班”首年独立招生。南科大“人才培养卓越计划”本科招生继续推出战略科学家培养计划(从游班),综合类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基础科学攀峰班、交叉科学创新班),专业类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图灵班、数学系菲尔兹班)五个特色班,并新增了三个卓越班。

在小政看来,深圳高校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新生态,让优秀学子可以获得更多元的成长路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毕业生被“抢着要”

城市资源和前景是高校竞争力的加分项

选择一所大学,除了要考虑学科专业外,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还有毕业后的出路。

梳理今年投档线不难看出,像人工智能等,越是热门的专业,分数越是水涨船高。专业录取分数线看涨的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深圳高校紧贴市场、回应需求,坚持办学与科技和产业同频共振,不断探索“高校+龙头企业+高水平科研机构”相互融合的学科共建共享新机制。

目前,深圳全市高校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67项,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483项。去年,两所市属高校获批19个博士点,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二。在过去十年里,深圳是高校大学生毕业留存率最高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的资源、机会和发展前景,成为高校竞争力的加分项。

在最近出炉的“2025软科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中,深圳共有5所高校上榜。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在“提供充足且对口的就业信息”调查结果中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学校与多个行业领军企业携手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学生在校期间便能掌握前沿技能,“抢着合作”成了常态,因此毕业生也被“抢着要”。

近日,在中兴通讯高校战略合作发展委员会年会上,作为华南地区向中兴通讯输送人才最多的高校,深圳大学凭借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突出的产学研合作成果,一举斩获“优秀人才输送奖”和“产教融合发展奖”两项殊荣。在南科大就业的毕业生群体中,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地区就业人数占比近七成,近四成就业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深圳技术大学今年2000余名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留深率超八成。

目前,深圳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业优势就是教育优势,众多优秀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构成强大吸引力,也可以引导高校加快布局产业急需学科专业,培养产业急需人才,构建起更加生机勃勃的“教学研产用”生态。

在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中,深圳被赋予推动新兴领域产业发展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的任务,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培育一批掌握硬科技的创新创业人才,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专业型、“小而精”高校办学模式。

深圳接下来将大力推动全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化发展,加快建设深圳海洋大学(筹),高标准推进暨南大学深圳校区、大学城国际校区、哈工大(深圳)二期等项目建设。在一批批优秀学子奔向这座“梦都”的同时,深圳高校也将越办越多、越办越好,让这座创新之城更添活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陈晨

(作者:深政观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