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伯庸文学IP”持续影视化、舞台化。作为其首部改编为舞台剧的作品——《两京十五日》在经过三年的精心打磨后,以更加精湛的演技和深邃的文化内涵重登舞台。该剧将于7月29日至30日登陆广州大剧院。演出以外,一众主演还将与大湾区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幕后创作趣事并揭秘角色塑造密码。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由曾指导舞台剧 《回廊亭杀人事件》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等多部爆款口碑佳剧的戏剧大师赵淼导演,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灯光设计任冬生担任视觉总监,更力邀多位业界知名主创加盟,助力打造全方位升级的音、视、觉观剧体验。
此次的呈现不仅升级全新表达,更标志着历史题材舞台剧在艺术表达与文化传递上的又一次突破——它以170分钟的浓缩叙事,完成一场关于历史重量、人性复杂与舞台美学的深度对话。广州大剧院以经典文学当代转化为切入点引进该剧,“文学+戏剧”的美学跨界模式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演艺产业的内容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2022版,忠实于马伯庸的历史小说原著,以明宣德年间太子朱瞻基的“十五日生死逃亡”为主线,沿着京杭大运河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作品将原著70万字的宏大叙事浓缩为170分钟的舞台史诗,通过“漕运危机、权谋角逐与市井传说”三个层面,细腻描绘在历史长河中个体命运的挣扎与觉醒。
作为马伯庸笔下“基于40字明史记载的宏大想象”,《两京十五日》的核心挑战始终是如何将2200里运河逃亡的时空跨度与阶层群像,转化为舞台上可感的戏剧张力。2025年全新升级后的版本,给出的答案是“减法中的加法”:在删减冗余支线的基础上,将叙事焦点牢牢锁定于“十五日期限”的紧迫感与“权力漩涡中个体命运”的核心矛盾。
从开场宝船爆炸的急促鼓点,到济南府夜逃的光影交织,再到最终通州城的命运抉择,场景转换非为简单的节奏加速,而是通过强烈的戏剧对比——朝堂权谋的阴鸷与江湖义士的炽烈、皇室贵胄的挣扎与市井小民的坚守——让观众在紧凑叙事中触摸历史的肌理。有观众在散场后留言:“170分钟里,大运河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成了一条流淌着人性的时间河。”
此次演出的舞美创新,堪称“用当代语汇讲透中式美学”的典范。舞美团队摒弃对历史场景的复刻式还原,转而以“宫殿剪影镂空大景片”构建叙事框架——当灯光透过镂空纹样在舞台投下斑驳光影,既保留明代建筑的形制美感,又以抽象化处理为观众预留想象空间,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表达,恰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一脉相承。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手段对叙事的服务。“济南园林墙”的分体拱门设计,通过演员与道具的默契配合,实现“一步跨两景”的流畅转换,打破传统换景对戏剧节奏的割裂;而“低烟水雾机”营造的江面意象,与演员持棍作桨的肢体语言形成绝妙呼应——当水雾在灯光下泛出粼粼波光,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水”,更是角色内心的波澜与命运的无常。这种“技术为意服务”的理念,让舞台成为跨越时空的叙事介质。
饰演朱瞻基的演员马鑫,将角色从最初的青涩惶恐到后来的沉稳坚毅通过细腻处理展现淋漓。演员战宇饰演的吴定缘以市井气的鲜活细节打底,让角色的 “野”与“柔”、“混”与“勇”浑然一体,成为从书页里走出来的“市井孤勇者”。另外一位吴定缘的饰演者——吴汶骏,以“糙中带细”的表演,将这位“京城小捕快”的江湖气与脆弱感平衡得恰到好处。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学子的深度参与,为演出注入独特的文化基因。在保留肢体剧核心表达的基础上,演员们将戏曲“把子功”的凌厉、“身段功”的韵律自然融入表演:这种融合非为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让传统戏曲的“精气神”成为角色塑造的骨骼。
(广州大剧院供图和舞台剧《两京十五日》剧组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郑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