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堵心路,今成烟火巷

深圳特区报记者 帅文清
07-22 08:1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老板,来份牛杂粉打包!”傍晚时分,市民陈小姐在南山区学府社区摊贩经营场所的牛杂摊位前喊道。“现在摆摊规范多了!”家住附近的她笑着告诉记者,“以前这个涵洞被路边摊堵得水泄不通,现在整改后不仅道路通畅了,而且扫一扫摊位上的二维码,摊主信息一目了然,吃得放心!”

这处位于桂庙花园东南侧、连接粤海片区的涵洞,曾因杂乱拥堵备受诟病。如今,经南山街道改造后,它“摇身一变”成为附近居民乐享生活的“烟火巷”。放眼望去,摊位整齐划一,扫一扫二维码便能一键查询摊贩资质;细看日常运转,上有无人机巡航、智能摄像头识别,下有巡查队伍实时跟进,既托住居民“舌尖上的念想”,又铺就“脚步下的通畅”,让城区的“烟火气”与“文明风”和谐共生。

“烟火巷” 联动无人机,科技筑牢智慧治理网

摊贩信息怎么看?场所日常如何监管?在南山街道,这些问题有了“智慧答案”:“烟火巷”数字平台+ 配套无人机巡查系统,实现“地空联动、数据共享”,让治理盲区不断缩小。

由市、区和街道联合打造的“烟火巷”市容秩序综合管理平台,像一张无形的网:摊贩信息“一张图”实时可查,管理事项“一码通”高效流转,法规学习“一门清”随时可学,服务收费“一条龙”透明规范。与之配套的无人机巡查系统,则像一双“天眼”,实时扫描辖区,一旦发现占道违规,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执法人员。

“扫码后不仅可以查看摊主的资质信息,还可以对餐品进行评分。”深圳大学张同学告诉记者,她经常下课后溜达来这边买点小吃,“以前怕吃到‘脏摊儿’,现在扫码‘验身’安心多了。发现食材不新鲜,或者卫生有问题,还能直接在平台上反馈。”

“现在我们有固定摊位,不用天天担心被赶,客流也稳定不少,真的很安心。”在学府社区摊位经营铁板烧烤的肖先生告诉记者,社区党委充分接受摊贩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通过抽签定位置等措施满足摊贩经营需求。

如今,南山街道摊贩治理实现三大显著转变:从“马路游击”到“安心港湾”,摊主安心、经营有序;从“闹心投诉”到“舒心打卡”,居民满意、环境改善;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多方协力、治理提效。

与此同时,学府社区和荔秀社区等还推出特色夜市等新业态,保留“烟火气”的同时,注入文化氛围,丰富居民夜生活。值得一提的是,荔秀社区摊位全面接入“美团外卖”,让居民动动手指就能“下单”享受家门口美味。

党建引领聚合力,多元共治破难题

流动摊贩随意占道、管理难、投诉多,曾是基层治理的“老大难”。南山街道辖区内,业态交织、人流密集,流动摊贩散布其间。涵洞里,占道经营的摊贩让本就狭窄的道路更显拥堵;街角边,随意丢弃的垃圾破坏居民生活环境……“以前摊贩挤成一团,买菜得从人缝里钻,实在添堵!”家住学府社区的居民王阿姨回忆起往昔场景,连连摇头。

摊贩往哪里摆?怎么摆?谁来管?如何管?带着这些困扰基层多年的问题,南山街道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社区党委牵头组织“居民议事会”,邀请产权单位、商户代表、居民、摊贩、物业及职能部门共商共议,凝聚起多元治理的最大合力。

在此基础上,一套“政府引导+公益运营+摊贩自治+执法保障+社会监督”的共建共治体系应运而生:政府统筹引导,引入城市管家等主体运营场地;社区党委挖掘摊贩骨干,在桂湾、荔秀等4个社区成立“摊贩自治组织”;执法部门“疏堵结合”,既重拳整治占道乱象,也为合规摊贩护航。高效协同之下,治理成效初现,短短三个月内,南山街道建成13个规范化摊贩经营场所,设置经营摊位230个,引导185家流动摊贩“落地生根”。

夜幕降临,学府社区的摊贩区亮起串串暖灯,几位市民手捧吃食,在通道间悠闲穿行。如今,摊贩经营有了“规矩”,居民生活添了“便利”,城市面貌也增了“颜值”——南山街道摊贩经营场所试点经验已在全区推广,南山区划定的35个规范化摊贩经营场所也陆续启用。深圳也将以“高颜值”的城市面貌迎接十五运会盛事的到来。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帅文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