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共创、共鸣:2025澳门双年展如何讲述“我是谁”的故事?

深圳特区报 玄伟东
07-18 23:10
摘要

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拉开帷幕,全球艺术家共绘文化长卷

2025年7月18日,随着“艺文荟澳: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5”在澳门文化中心小剧院正式启幕,一场关于“存在”的艺术思辨也悄然展开。本届双年展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指导,澳门文化局主办,旅游局等协同支持,是“文化兴澳”战略的重要实践。

诗意叙事:从“我是谁”出发的艺术策展思路

策展团队由国际知名策展人冯博一领衔,刘钢与吴蔚担任联合策展人。不同于传统展览对艺术形式的单一聚焦,本届双年展以“嗨,你干什么来了?”为主题,引导观众直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一人类共通的哲学命题。

策展人冯博一强调,用“嗨,你干什么来了?”作为主题,目的是要探讨关于澳门城市发展史,以及全球化格局下的境遇,“艺术家们主动创作去思考、寻找人生的意义、价值和责任,用作品呈现自我判断、选择和表达。通过双年展的形式,完成一次对澳门当代文化艺术的找寻和指认。”

无疑,这一主题不仅回应了全球艺术界对个体与集体、历史与当下的关注,更深刻地映射出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具有独特角色。

嘉宾在欣赏深圳艺术家薛峰的作品

从“我是谁”的提问出发,2025澳门双年展以沉浸体验、共创机制与情感共鸣为艺术路径,带领观众穿越空间、时间与身份的迷雾。

在澳门这座融合中西文明、承载多重身份的城市,艺术成为理解自我、理解城市、理解世界的一扇窗。

而这场展览,正是这扇窗背后,一场关于“我是谁”的诗意叙事。

空间折叠:在“非线性”叙事中寻找自我镜像

主场展于7月19日在澳门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幕,成为本届双年展的视觉与思想核心。此次艺术展摒弃传统展览的线性结构,转而采用“空间折叠”手法,将物理空间转化为一个时间流动、情境交错、多重感官交织的艺术场域。

展览共展出46位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艺术家的近80件作品,涵盖装置艺术、影像、行为艺术、绘画等多种媒介。

舞者余锦鹰展示艺术家巴特赫斯的作品

这些作品被嵌入20个以“日常生活场景”命名的空间之中,如厨房、书房、客厅、走廊,甚至卫生间等,形成一种“全球化在地性”的沉浸式体验。每一个空间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观众在迁徙、记忆与存在中的自我投射。

例如,宋冬的作品《非问非答》以“入境”仪式为入口,观众需完成象征性的“身份登记”,才可进入展览空间。装置四周的镜面墙循环播放公众自拍30秒短片,回应“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终极提问。这不仅是一种行为艺术的参与,更是一种对“我从哪里来”的隐喻式回应。而卡西亚·穆尔加的《怎么创造一片海洋》则通过人工智能引导观众流泪,最终汇聚成象征集体情感与记忆的“海洋”,成为“我是谁”的情感共鸣。

社区共融:在城市肌理中激活文化活力

本届双年展的公共艺术展以“来来,往往”为主题,将艺术植入澳门的城市肌理之中。展览以五组作品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落地,邀请观众在日常行走中与艺术不期而遇。

由澳大利亚艺术家何志森策划的《新美安社区共创和互助计划》率先在北区搭建“社区客厅”,通过居民共创的方式激活社区文化活力,唤起对本土身份与归属感的重新认知;美国安·汉密尔顿的《借来之手》激活世遗建筑前地;尹秀珍把机场行李转盘变成《不是终点站》的生命隐喻;英国Assemble与本地商户合作《商贾与勇士》,让艺术真正发生在街市与店铺之间;中日韩三位艺术家则借《时间塔》回应澳门的艺术风采,淬炼东方时空哲思。

艺术不再是高墙之内冷峻的展品,而是融入街巷、桥梁、广场的日常语汇,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板块强调“艺术即生活”的理念,通过社区共建、居民参与,使艺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的桥梁。

在这一过程中,观众不仅是艺术的欣赏者,更是身份重构的参与者和文化记忆的守护者。

本土对话:在多元视角中建构文化主体性

为推动本土艺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届双年展特别设立“本地策展计划”与“平行展”两大板块,鼓励澳门本地策展人与艺术家参与国际对话。

“本地策展计划”汇集张颖岚、王頔、黄美婷、吴卫鸣等本地策展人的六组展览项目,涵盖“东方花园后”“湿件半岛”“语言之海──澳门街语言研究计划”等主题,聚焦文化基因、语言景观、女性叙事与生态科技等议题,深入挖掘澳门城市的多元文化语境。

而“平行展”首次面向公众征集方案,最终甄选出九项展览项目,涵盖高校师生展、个展、画廊联展等,展现出澳门艺术生态的活力与多样性。这些展览不仅为本地艺术家提供了国际展示平台,更在新的语境中构建起澳门文化的主体性表达。

“艺文荟澳2025”是一场与城市发展密切相连的艺术的盛宴,通过多方共创,展览将艺术从展厅延伸至街道、从个体延伸至社区、从历史延伸至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几大特展亮点纷呈。比如,“千年瓷都,莲通天下——景德镇·澳门海丝瓷光数字艺术展”以数字光影与实物珍品双线并行:数字展用4个篇章重现景德镇瓷器循海丝之路走向世界的传奇,艺术展则展出约50件(套)景德镇四大名瓷及克拉克瓷,让观众在澳门就能一次性读懂中国瓷器在全球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与策展人将持续带来更多文化能量,通过作品与公众对话,激发文化新思考。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与生活共生的文化基因。

(主办单位供图)

编辑 谢欣如 二审 玄伟东 三审 朱海燕


(作者:深圳特区报 玄伟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