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浸润社区,侨城坊“承艺・造物”书写传统新生故事

读特新闻记者 刘欣怡
11:22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当千年指尖技艺与深圳这座科技之都相遇,当社区日常空间成为非遗传承的舞台,一场关于“传统与未来”的创意碰撞,正在侨城坊这片艺术沃土上蓬勃生长。

当千年指尖技艺与深圳这座科技之都相遇,当社区日常空间成为非遗传承的舞台,一场关于“传统与未来”的创意碰撞,正在侨城坊这片艺术沃土上蓬勃生长。

4月27日至7月2日,由南山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侨城坊“承艺・造物”系列活动,通过艺术展览、主题公开课、非遗工作坊等多元形式,让传统文化以创新姿态融入现代社区生活,以社区为画布,绘制出一幅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交融的生动图景。

从社区实践到艺术展览,创作有生命力的作品

4月27日,“坊里夜校”之城市花筒·艺术共创工坊率先启动,中央美院学子深入侨城坊,以侨城坊及周边深云村的街角巷弄为创作舞台,将原本冰冷、沉默地伫立在街角的交通路锥作为创作载体,通过与居民、环境共创,赋予其全新生命力,将社区故事转化为艺术种子,激活公共空间艺术活力。

在创作现场,五彩斑斓的小丑、缠绕毛线的大树等创意形象纷纷涌现,“小橙锥”摇身变为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城市花筒”,成为外卖小哥都驻足打卡的热门景观。这些“城市花筒”先后在街区各处“漂流”,于步行道、广场、公交站等角落生根发芽,化作无围栏、无标签的“街头小展览”,让艺术自然融入居民生活,拉近了人与艺术的距离。这场社区实践,不仅赋予城市设施新活力,更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活化剂。

社区实践播下的艺术种子,在艺术展览中绽放出更绚烂的花朵。5月30日,“承艺・造物”传统手工艺x青年创新设计艺术展在侨城坊商业B座开展。

展厅内,藤编技艺幻化出了充满未来感的太空主题猫窝,昆曲的神韵流淌于精致的餐具纹样之中,废弃的棕榈床垫材料也涅槃重生,化作了独具韵味的灯罩光影。来自全国多所高等艺术院校的青年设计师们,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以传统文化为魂、创新精神为翼,将传统技艺巧妙地融入当代造物之中。

“让高校学生提前接触社会,让学生作品走出校园,让社会看见当代青年的原创新力。”策展人刘烜在阐述展览初衷时表示,选择扎根社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战略需求,建设灵活多样的“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群众提供综合性公益文化服务。其关键在于便于群众参与,提供更多元、更丰富、更便捷的文化服务内容。让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人都能参与其中,得到美的熏陶、文化艺术的浸润,从而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助推经济发展。

从交流对话到跨界分享,艺术浸润社区

活动的深度不止于视觉呈现,在艺术展览之外,侨城坊更搭建起多元文化交流平台,让传统与创新的对话走向纵深。

5月24日,“传统手工艺x青年创新设计艺术计划暨坊里夜校主题公开课”在巢・艺术中心举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震、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SGDA常务副主席孟申晖、央美品辰创始人张一鸣、设计师兼策展人刘烜等行业大咖齐聚,与社区居民、企业代表围绕传统手工艺创新路径、青年设计力量赋能文化传承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传统文化不应仅仅是被保护的对象,而是要成为滋养我们的源泉,真正的活化在于‘再造’。”李震的观点引发全场共鸣,思想的火花在热烈的讨论中不断迸发,为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6月28日,第二场公开课延续了传统与创新碰撞交流的内核,来自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轮番登场,以国际化视野和各自的实践与思考,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地域与领域的文化思辨。

“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物品,更是一种沟通的手段,一种直接与人对话的语言。”建筑师Debora Campana在课上指出,设计是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桥梁,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训练审美能力。

青年设计师陆柳青分享了自己实地考察中亚多地的观察与体验。从传统手工艺到民俗艺术,从匠人的传承故事到文化符号的深层内涵,她与现场观众展开了深度交流,让大家感受到非遗文化在跨地域语境中的共性与特性。

青年设计师宋爽则是借此次参展作品《烟蓑雨影》,分享了她如何以现代工艺为桥梁,为传统的棕片材料注入新生命,以一盏灯为媒介,实现了传统材料的当代转译。

从理论探讨到实践体验,技艺在指尖传承

思想的碰撞最终落脚于实践的探索,侨城坊“坊里夜校”还开设了一系列传统手工艺体验课程,让更多居民能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的奥妙与魅力。

系列课程特别邀请非遗传承人及央美设计师担任导师,带领市民零距离感受茶艺、景泰蓝、锔瓷、皮艺等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奇妙过程。

早在4月27日,景迈布朗族非遗手工坊便率先开课。活动以茶为媒,参与者在品鉴景迈茶香的同时,通过纪录片沉浸式感受景迈山“林下茶种植”的生态智慧,深入了解古老的茶文化仪式。当大家亲手制作布朗族特色饰品时,传统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化作指尖可触的温度,在心中深深扎根。

而在备受欢迎的景泰蓝饰品制作工作坊中,市民们历经素胎打磨、铜丝掐制、釉料点蓝等工序,亲手创造出闪耀东方之美的艺术品。“下班后能静下心来制作一件手工艺品,是难得的心灵之旅。”市民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参与者的心声。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侨城坊“坊里夜校”以需求为导向的艺术课程,巧妙利用闲暇时光,将技能学习、审美提升与邻里互动编织成网。居民在此习得技艺,滋养心灵,社区文化凝聚力悄然生长。

侨城坊对“社区营造”的探索,恰如李震教授所言:“艺术或许不是生活的解药,但一定是生活的良药。”当街角成为情感共鸣之地,当社区承载起集体记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连接,便在这方艺术浸润的空间里自然生长。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张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刘欣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