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贵的长者助餐,社区里的“幸福食堂”就能吃到;世界知名的足球教育资源不再难得,学校的体育课上就能安排;进口的人工耳蜗不再重金难求,231位患者从这里重返“有声世界”......在南山,群众“心声”就是“民生”,城市发展的成果落到了每个居民的切身感受上,这些可感可知的变化背后,凝聚了南山广大党组织和党员的智慧与力量,是党建引领下“民声”与“民生”的“双向奔赴”。
18元长者助餐好吃不贵,方寸“幸福食堂”升腾社区温情
“两荤一素十几块钱,味道还好,解决了我们老年人做饭难的大问题。”在沙河街道高发社区的“幸福食堂”,刚打完饭的王阿姨笑着说。这个社区食堂是高发社区党委积极回应群众“吃饭难”问题的成果,方寸食堂之间,升腾的不仅是人间烟火,更是浓浓的社区温情。
社区党委在调研中发现,高发社区许多独居老人和双职工家庭共同面临着老年人和儿童“吃饭难”的烦恼,为破解难题,社区党委牵头引入专业餐饮企业,通过“政府+国企+社区”的创新合作模式,在家门口打造出一个质优价廉的“幸福食堂”。
18元的长者助餐套餐热气腾腾,儿童暑期优惠套餐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普惠托育园每月4980元的托位费,群众享受更多实惠;便民理发服务折扣力度大……从“政府上菜”到“群众点菜”,从“免费但单一”到“普惠且多元”,通过撬动社会力量,高发社区党委跳出了传统服务的定式思维,通过撬动社会力量打造的这个集“医康养托”于一体的2.0版嵌入式民生综合体,不仅让公共服务实现了“可持续”,更让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变得触手可及。
居民在高发社区幸福食堂用餐
在招商街道文竹园社区,养老服务也在向2.0版本升级。在文竹园社区老年协会党支部书记、文竹园社区老年协会会长熊兵的带领下,“最美夕阳红”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发挥“银发力量”,以南山区力推的养老“六助”服务为日常工作,并尝试将养老服务从“情感陪伴”向“技能输出”升级转型。
这支由300余名50至70岁“低龄长者”组成的队伍,对口服务着社区100多名70岁以上的独居、空巢老人。他们中不乏退休教师、医生、手工达人。通过“能人清单”,社区党委将这些“银发人才”精准动员起来,让退休教师主导活动策划,手工达人指导DIY制作,老中医传授保健知识。他们发起“串门行动”,上门收集记录高龄长者“微心愿”,为长者们精心策划一场场生日会,将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养结合,让社区治理充满人情味与生命力。
文竹园社区老年社区党支部在群众家中
红色动能激发生态活力,居民感慨惊喜大礼像“拆盲盒”
“十年前怀着我家大宝的时候,大沙河水质其实很不好,散步都不会想着来这里,现在周末都会带娃来散步、骑行,这次的国际龙舟赛也很震撼,各种活动像拆盲盒,大沙河给我们的惊喜越来越多了。”谈及大沙河变化,家住附近的周女士表示。
一条大河流能撬动多大的城市活力?5月31日端午节当天,在大沙河长廊开赛的2025年大沙河国际龙舟邀请赛,以一个现象级的“文体盛宴”给出了答案:来自全球的24支龙舟队在大沙河集结,近6.6万观众现场观赛,超380万人次线上观看,直接带动全区端午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近23%。
大沙河国际龙舟邀请赛
作为深圳市重点民生工程的大沙河生态长廊景观项目,为确保高质效推进项目建设,这里组建了代建项目临时党支部,创新“工地党建”新模式,以党建引领破解代建工程中的协调难题与管理痛点,为生态工程建设注入红色动能。通过党建与代建深度融合,不仅提前完成大沙河13.7公里河道生态修复任务,更形成了跨单位协同、全过程监督的代建管理新范式。
如今的大沙河不仅是“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之一,更为同类生态工程提供了“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实践样本。为了守护好大沙河这“一湾碧水”,增强市民的水环境保护的意识,南山区生态环保青年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不定期开展大沙河巡河护河志愿服务活动。
水清了,岸绿了,如今这道城市风景线成为市民休闲漫步、亲子游乐的“后花园”,这里也成为激发城市活力的文旅“大舞台”。
在党建引领下,通过将生态优势、文化底蕴与消费潜力无缝衔接,打造节假日的消费热点和文化交流平台,大沙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流量密码”,生动诠释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新路。
进口人工耳蜗让孩子“重获新生”,优质医疗资源破壁下沉让市民有医可“靠”
“我们的孩子将重获新生!”2023年,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幼儿昆宝在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完成了人工耳蜗植入,成为了“港澳药械通”政策实施后,深圳市第一位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患者,抱着1岁2个月大的孩子,昆宝父母喜极而泣。
过去,由于跨境药械审批壁垒,港澳先进的人工耳蜗等设备难以惠及内地患者,如何破局?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耳鼻咽喉科党支部成为了这场破壁行动的先锋。在院党委的指导下,耳鼻咽喉科党支部牵头建立辐射深港澳的“1+3+N”协作体系,从优化审批流程到联合深港专家完善技术方案,打破地域限制,更是为后续进一步拓展“港澳药械通”政策的应用范围,探索更多跨境医疗合作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成功范例。
目前,医院已累计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400例,项目成功率高达100%,惠及全国多个地区的231位患者,其中,患者年龄最小仅9个月,为众多“无声”家庭送去了温暖与希望。
为让居民体验到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南山区以“政府搭台、企业摆摊”模式把“健康集市”开到了居民家门口。
今年4月,“享渔杯——百家宴”活动在蛇口街道大铲伶仃社区举办,借着美食大赛人流量,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链党委把“党业融合”医疗器械进社区服务集市“搬”进了活动现场,十余家辖区企业携创新产品为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健康服务体验,推动优质医疗器械资源下沉社区,让高科技医疗成果直接惠及社区居民。“我们带伤口愈合治疗仪进社区,既帮居民解决术后护理难题,也让企业产品获得应用反馈。”一位参展企业负责人表示。
“党业融合”医疗器械进社区服务集市
作为深圳医疗器械“总部引领区”,拥有200余家医疗器械的南山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未来,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南山区将持续推动阿尔茨海默病早筛、居家康复器械等进社区,以“产品体验+需求调研”模式,让高科技医疗成果直达民生末梢,实现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与社区服务的三方共赢。
培养“身上有汗、眼里有光”的南山娃,让教育更优质
“我们要培养的是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的新一代。”这是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科苑小学党总支副书记、南山区校足办主任邓展望对小球员们提出的期望。
在南山,体育教育可以是什么模样?6月落幕的“南山校超”足球锦标赛给出了一个答案,98支队伍、1560位足球小将,229场比赛,1966粒进球——数字背后,是南山“体教融合”的生动实践。
科苑小学“班超”
近年来,南山区积极探索校园足球发展的新模式,携手法兰克福俱乐部打造“金字塔”校园足球梯队体系,创建出一批享誉全国的足球特色学校,从“校超”到“班超”,从幼儿园到高中校园,让“中国足球要搞上去,从娃娃抓起”的号召在南山区变成生动实践。
如果说“南山校超”的出圈是以“竞赛体系”探索体育教育的尝试,那么“百校焕新”工程则是对为南山学子提供更温馨、更安全、更多彩的成长空间的探索。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操场,因为最显眼,坑坑洼洼的跑道升级了,再也不用担心跑步的时候摔倒了。”面对升级焕新后的学校,南海小学学生彭宇飞看到焕然一新的学校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百校焕新”后的南海小学
从墙面、门窗到走廊,从地板到天花板,“焕新”的南海小学大大提升了校园整洁度和美观度,加设风雨顶棚,重新布局运动区域,提高运动设施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如今,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积极向上的氛围。
“百校焕新”中“新”在何处?在南海小学党总支书记高鹏看来,除了校园环境,“焕新”背后是南山区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在校党总支的牵头下,这个多方力量参与“民心工程”,从建筑设计到具体施工各个环节都充分尊重了教育规律。三年来,南山区对辖区143所学校、幼儿园进行的系统性改造升级让12.5万名学生受益,每个“焕新”校园都是学校党组织广泛征求意见、群策群力反复研讨的成果。
南山区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实施“六新行动”,围绕辖区居民最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文化体育、生态环境和政务服务等民生领域提档升级,以高品质生活彰显高质量发展成色。从“信用就医”到“幸福食堂”,从“百校焕新”到“河清岸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声音越来越具体,党委政府给的一个个民生回应更加精准、掷地有声。
南山正加速建设全球一流现代化创新城区,当宏大的政策蓝图化为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幸福场景,一座城市的温度与魅力,便在这一个个“小切口”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编辑 刘彦 审读 李斌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