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儿童教育与城市共生:建设未来城市中的儿童友好生态”圆桌论坛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举办。本次论坛共吸引深港两地教育、规划、建筑等领域专家,南山区政协、深圳及周边区域数十所幼儿园园长、教师、家长代表,以及香港教育界人士、企业代表等百余人参与,为未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注入来自教育一线和社区家庭的真实声音与智慧支持。
此次活动由香港政策研究所广东代表处、南山区机关幼儿园、香港耀中幼教学院、耀中耀华教育网络联合主办,深圳大学支持合办。
近年来,南山区通过实施“百校焕新工程”、建设126个儿童友好基地、打造“儿童科普联盟”等,积极推进建设儿童友好城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深圳市南山区政协副主席颜辉指出,儿童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南山区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建设全球一流现代化创新城区的重要路径。
“只有成人以正确的心态为孩子们规划未来,才能有效地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香港耀中幼教学院副校长林文全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的研究表示,城市对儿童的投资回报高达7%到10%,虽然回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但回报潜力很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如果没有早期投资,日后再教育成本是7倍之多;二是投资孩子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其建设社会的责任感;三是弱势家庭的孩子,若没有合适的教育,未来学习差距可能达到5年。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孟建民指出,例如我们现在建设任何一个建筑、城区都需要满足无障碍的规范要求,但残障人士仍然觉得设施不完备,这是因为这些设施都是碎片化的,没有把它们系统串联起来。
孟建民以无障碍设施为例,强调当前儿童友好设施建设同样面临系统性不足的问题。他建议引入“前策划—后评估—再认证”的闭环机制,借鉴香港经验,让儿童亲身参与设施验收,“除了专业认证以外,也要请儿童一起来参与”,从而真正检验儿童友好设施的实效,提升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
“儿童友好城市不仅是一种理念,它还是一个公共政策,一个社会治理的因素。当我们把儿童权利落实到城市的空间、公共服务的各个层面时,才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儿童友好城市。”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副总规划师、儿童友好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刘磊认为,儿童参与是儿童友好城市的关键,体现出对儿童的尊重。
“一个儿童友好的空间环境,特别是在幼儿园中,应该为孩子提供有利于身体运动、良好社交、亲近自然和表达的机会。这些细节体现在幼儿园的室内外空间设计中,包括为孩子提供私密的角落,让他们能够发呆、独处,或是和好朋友一起交流。所有细节都体现了我们对儿童友好的理解。”南山区机关幼儿园园长刘红丽结合实践案例指出,园所在操场改造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参与了功能区域的讨论,还就运动器械的选择提出意见,真正实现了“从使用者变为设计者”。她认为,这种方式让儿童有机会表达对城市建设的见解,是尊重儿童权利的重要体现。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秦天 审读 杨渝嘉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叶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