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朋辈互助的禁毒社会化工作模式,深圳这群“过来人”助戒毒康复人员融入社会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06-26 17:5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6月26日是第38个国际禁毒日。记者从深圳市禁毒办获悉,自2022年启动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禁毒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健全禁毒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政策体系,累计孵化培育禁毒社会组织17家、培育高素质禁毒社工810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4.4%、国家职业持证率96%,位居全国第一。这些禁毒社工中,还有一群“过来人”。

鹏辰驿站禁毒社工开展帮扶工作。

“我们禁毒社工遇到的最常见的困难是和戒毒康复人员建立信任关系。刚接触的时候,他们通常会把社工放在对立面来被动配合工作。”具有8年从业经历的李婷是龙岗区龙岗街道鹏辰驿站的一名禁毒社工,她曾服务的一名戒毒人员老陈(化名),联系2年都没见过面。后来,老陈有了提前办理退休手续的“刚需”,李婷这才和他见上一面,最终帮助他回归社会。

难信任、易抵触、不配合……李婷的处境道出禁毒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难度。为促进禁毒社工与戒毒康复人员的信任,深圳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禁毒工作,形成多元参与、创新发展的禁毒社会化工作模式。其中,禁毒朋辈互助服务便是创新工作模式之一。该工作模式利用具有过往戒毒心路历程的朋辈辅导员向社会大众现身说法,以“过来人”的身份帮助戒毒人员戒除心瘾,向非涉毒人员敲响警钟。

石柱是一名在禁毒公益战线奋战近十年的社工,如果不是他主动说起和掀起衣袖下密集的针孔,口齿伶俐、侃侃而谈的他很难让人相信他曾有过18年的吸毒史、六进强制隔离戒毒所。他说:“我曾经被深圳市禁毒社工教育感化,我下半辈子所有时间和精力都将全部投入到禁毒事业中去。”

2014年,石柱在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时遇到一名驻所服务的禁毒社工。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禁毒社工。“她跟我讲海洛因对我的肝脏肾会造成不可逆影响,我才慢慢觉得后怕。”石柱说,“这个小姑娘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我这辈子不应该这样沉沦下去,要不然迟早会白发人送黑发人。”在禁毒社工帮助下,他下定决心戒毒,恢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于2015年9月出所回归社会。

出所后不到一个星期,石柱接受现任深圳市禁毒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协会秘书长黄楠的邀请,到一场主题为“涅槃重生”的演唱会做个简单的任务——派发禁毒宣传册。第一次公益活动,石柱收获颇丰,兴奋得凌晨三四点都没睡着。第二天,黄楠告诉他:“昨天除了我和另一个穿绿马甲的是禁毒社工,这个演唱会的工作人员,包括歌手、吉他手,和你一样全部都是有同样经历的人。”

鹏辰驿站禁毒社工开展青少年禁毒宣教活动。

“那一刻我觉得很震撼,他们有过吸毒史,但通过自身努力也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石柱说,“既然我们有同样的经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以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获得社会的认可。”后来,他注册成为一名禁毒志愿者,并在深圳市禁毒办、市温馨社工服务中心的支持下发起成立广东首个“过来人”禁毒志愿者队伍——深圳馨起点朋辈辅导员团队。很多禁毒社工遇到具有抵抗情绪的戒毒人员,往往请馨起点朋辈辅导员“出马”,开头一句“我也有同样的经历”便快速拉近距离。

经过近10年的发展,该团队已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如今的51人。石柱在帮助他们回归社会的同时,也带动这些成员为更多的吸毒人员提供帮扶。目前,深圳禁毒朋辈辅导员队伍在本市、佛山、珠海等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禁毒宣教活动,累计服务700余场,受益人数超50万人次。同时,馨起点朋辈辅导员团队积极推广禁毒朋辈互助服务模式,发起并参与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禁毒朋辈辅导行业标准,成为全国首创具有地方标准性质的禁毒宣传项目。

(深圳市禁毒办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郑丽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