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故事|刘福昌为红军烈士守陵45年
记者 赵明 朱良骏/文 齐洁爽/图
2016-06-07 16:20

94岁的刘福昌老人

94岁的刘福昌老人

如果不是上个月摔了一跤,94岁的刘福昌应该是在贵州仁怀市鲁班镇的红军烈士陵园接受记者的采访。

即便如此,在侄子家养伤的刘福昌接受完记者采访,仍执意要带着记者到烈士陵园现场看一看。

整理好花圈,刘福昌神情肃穆,对着墓碑鞠躬祭拜。近50年来,刘福昌几乎每天都要用这种方式与陵园中的红军英灵对话。

事实上,刘福昌与红军的情缘要回溯至更早的1935年3月。当年12岁的他,躲在山林中目睹了一场惨烈的战斗——鲁班场战斗。

当地人一直认为,这场在党史、军史上着墨不多的战斗,意义却非同一般。长征文化学者、遵义市旅游局原局长黄先荣介绍,鲁班场战斗非常惨烈,红军牺牲489人,伤1000余人。黄先荣说,尽管战斗失败了,但由于红军的英勇顽强,彻底打跨了敌军的嚣张气焰,红军得以顺利完成了四渡赤水的第三渡。

为纪念在鲁班场战斗中牺牲的红军烈士,1953年,当时的仁怀县委、县政府拨款修建了公墓,先后起掘145位烈士遗骸安放于此。1968年,当地政府给红军烈士陵园修筑围墙,刘福昌负责监工。

“当时的陵园只是一个很简陋的公墓,无人看守,荒草遍地。区委书记问我能不能为烈士守墓,我没多想就答应下来了。但书记说要守就守一辈子,我也没有犹豫。”刘福昌说。

从1971年开始,刘福昌来到鲁班烈士陵园守墓,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45年来,无论冬秋雨雪,刘福昌总是在天刚蒙蒙亮时,就提着扫帚出屋,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把1500多平方米的陵园清扫干净。在烈士陵园台阶上,老人还用黄杨木拼出了一个大大的党徽图案。

生,为红军守陵;死,与烈士相伴。指着陵园对面的一片小山坡,刘福昌告诉记者,“百年之后,我就在那里陪伴这些牺牲了的红军战士们。”

【深圳怎么学】

深圳博物馆学者莫小培:

特区怎样拼发展 长征精神给启示

在深圳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有一句影响深远的话,就是邓小平同志说的“杀出一条血路”。正是如此,深圳冲破思想禁锢,敢闯敢试,探索出一条特区建设的路子。这种精神,也是从革命战争年代继承而来的。在艰苦的长征途中,每一天都要遭遇新的困难,经受新的考验,而我们党的领导人正是以长征精神去面对、化解一次次的考验。红军的每一次突围,每一次血与火的拼杀,都是在“杀出一条血路”。这种精神,当前对深圳、对全国仍有巨大的社会推动力量。(读特记者 韩文嘉 整理

深圳市中医院医生骆世存:

发扬长征精神 加快特区发展

在我的理解中,长征精神是一种怀着必胜信心,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目前,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特区人更应该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力量,发扬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为特区的更好发展提供新动力。(读特记者 杨丽萍 整理)

编辑 小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