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哗……”深圳前海海域的海上架空输电线路杆塔附近,一条灰黑色的“机械鱼”正缓缓驱动六向矢量排布电机,通过控制六个不同方向的螺旋桨的启停进行移动,开展海底桩基础巡检作业。
深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工作人员在铁塔基础上操控水下机器人开展巡检。(摄/黄海鹏)
近日,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完成国内首次应用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进行海上架空输电线路桩基础探伤检测和可见光巡查,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保电筑牢海底“安全防线”。据检测,该处线路杆塔桩基础状态良好,各项指标正常。
作为海上输电线路的“定海神针”,桩基础的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电网安全运行。“传统人工潜水检测存在高压环境作业风险高、水下视野受限、数据采集效率低等问题,且国内尚无针对海上桩基础的专项运检标准。”深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技能专家白岩石介绍道。此次应用的水下机器人,正是为破解行业痛点量身定制的“深海尖兵”。
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摄/黄海鹏)
这只其貌不扬的“大鱼”——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成声呐成像、4K高清摄影、钢管厚度精密测量等智能传感器及可伸缩机械手臂。通过声呐系统,“大鱼”可完成桩基础与海底地形三维高精度建模,并利用机械臂搭载的涡流测厚仪对重点区域进行“触诊式”检测,精准测量桩基础钢管壁厚度及防腐涂层完整性,同步回传的4K影像则可清晰呈现桩基础表面裂纹等微观缺陷,为杆塔基础稳定性评估提供毫米级数据支撑。同时,为保障“大鱼”能在复杂海流环境中保持稳定姿态,该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拥有六向矢量排布电机,且下潜深度可达350米。
相较于传统人工潜水检测模式,使用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进行巡检可将单个桩基础检测耗时从4小时压缩至40分钟,效率提升超5倍,且检测范围覆盖以往人工目视无法观测到的桩基础底部等隐蔽部位,同时可规避潜水员水下作业风险等安全隐患。
水下作业画面截图(摄/黄海鹏)
本次巡检是深圳供电局落实“智能运检”战略的关键实践,也是国内首次将机器人技术引用到海上输电线路桩基础巡检的创新尝试,不仅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更构建了“无人机+杆塔视频+水下机器人”的“空天海”立体巡检网络,为国内海上输电线路运维提供了可复制的“深圳方案”。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