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院士讲堂:解码“聚集诱导发光”科研突破,探讨科学哲学与范式转移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06-03 20:5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第五十一期院士讲堂在深圳人才公园求贤阁举办。本期院士讲堂由南山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工作局)主办,华润置地城市运营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承办,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深圳市高科技企业协同创新促进会等单位协办。本次讲堂吸引了省市创新创业团队、企业代表、高层次人才代表、市民朋友及中小学生近200人参与。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院士揭秘“聚集诱导发光(AIE)”背后的科研哲学,分享科学研究从实验困境到全球领跑的创新思维,解码科研新范式。

科学范式的发展:从“范式转移”看认知突破

唐本忠院士从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转移”理论切入,以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相对论的更替为例,生动阐释科学范式的发展过程。“有时候科学的很多概念是基于解释的视角而提出来,并非一成不变。”他鼓励大家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未知。

他特别提到,科学的进步常常源于对“反常现象”的探索。“当实验结果与教科书不符时,学生往往怀疑自己错了。但真正的突破可能就藏在这些‘反常’中。”他借此强调科研眼光的重要性,建议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注重培养“科学鉴赏力”,“既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学习,又要保持批判思维。”

AIE领域的原创性发现:从理论突破到应用价值

演讲中,唐本忠院士重点分享了在“聚集诱导发光”领域的突破性发现。“分子不发光,聚集后却发光,这完全颠覆了传统认知。”他介绍,这一原创性成果有望为医疗诊断带来重要变革。以癌症诊疗为例,此类材料仅在特定区域(如病变部位)聚集发光,实现精准定位;同时,其聚集后产生的活性氧具有杀伤癌细胞的功能,展现了“诊疗一体化”的独特优势。

为推动聚集体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唐本忠院士创办了国际科学期刊《 Aggregate》(《聚集体》)。“中国科学家要有自己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他还呼吁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中国原创科研成果转化,“我们的AIE技术比国外更好,但产业化需要更多有情怀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家加入。”

科学研究的哲学反思:还原论与整体论的启示

谈及科学研究的哲学反思,唐院士深入探讨科研方法论,对比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的差异。还原论将复杂事物拆解为分子层面研究,而整体论则强调“1+1>2”的涌现效应。“还原论虽推动现代科学进步,但存在局限,就像研究清楚所有神经元却无法解释意识起源。”他援引中医理论与老子哲学,强调科学需要多元视角。

在交流互动环节,唐本忠院士就范式转移的推动力、聚集诱导催化等专业问题与现场观众展开探讨。面对小学生“用发光分子做灯是不是就不用交电费了”的天真提问,唐院士妙喻解答:“分子发光仍需能量输入,还是需要交电费,但技术革新可使能效倍增,如智能手机屏幕,其发光效率远超白炽灯,能效更高更省电。”

“打造世界人才高地”,这是唐本忠院士为南山区未来发展与院士讲堂提写的寄语。作为依托深圳人才公园打造的高端人才活动平台和人才文化品牌,院士讲堂将持续面向市民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