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宗个人“执转破”案件在深审结 探索强制执行与个人破产制度衔接的创新路径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清容 通讯员 司新宣
05-12 07:4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记者从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以下简称“市破产管理署”)获悉,近日,全国首宗个人“执转破”案件审结。据了解,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过去主要适用于企业作为债务人的案件,该案探索出强制执行程序与个人破产制度相衔接的创新路径,为个人破产制度改革试点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样本。

虽负债140余万元但偿债积极

债务人林某年36岁,2017年以来,他因投资失败及为母亲治病,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借款,逐步陷入债务困境,债务总额达到140余万元。因短期内无力清偿全部债务,林某被多家银行起诉并申请强制执行,名下银行账户被冻结,工资收入被扣划,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在执行工作中,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财产调查、执行听证、线下核查等方式,对林某的负债原因和经过、诚信状况等作了全面调查,发现林某无财产可供执行。

但林某表示,他有稳定收入来源和较为可观的预期收入,愿意尽最大努力偿还债务,希望债权人能够给予一定的谅解和宽限。

市破产管理署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这类案件往往因被执行人的经济状况陷入“执行难”僵局,出现“债务人无力偿债、债权人难以受偿”的情况,即使申请强制执行也收效甚微。而林某虽然背负多个执行案件,但仍有稳定可预期收入,且偿债态度积极。

为打破僵局,实现“执行不能”与个人破产程序的有效衔接,市破产管理署与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合力开展个人“执转破”工作试点,为执行程序中“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搭建法治化的债务纾困通道。

跨部门审查预防破产欺诈

2024年11月,林某参加了市破产管理署组织的个人破产申请前辅导服务。工作人员帮助林某全面梳理了债权债务关系,并评估其收入支出及财产状况,在保留必要生活支出的前提下,指导林某初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重整计划,以最大限度偿还债务。

2024年底,林某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将执行案件移送个人破产申请审查。

此案中,由破产、执行、立案法官共同组成跨部门审查合议庭,关联立、审、执、破相关系统信息,前置财产调查、诚信核查、信息公开等预防破产欺诈措施,使个人债务人执行移送破产程序顺利进行。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征询申请执行人意见并依照《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有关规定,裁定受理了林某个人破产重整申请,并于2月裁定批准林某重整计划,对林某的债务总额进行了适度调整。

按照重整计划,林某将在5年内清偿调整后的债务总额100万余元,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后,其余未清偿债务将依法获得免除。这一安排既保障了债权人公平受偿的权益,也为债务人提供了经济再生的机会。

林某将在市破产管理署、破产管理人的监督指导下执行重整计划,每月申报收入、支出及债务清偿等个人破产信息。

市破产管理署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案首次验证“执破融合”机制在个人破产领域的可行性,助力解决执行难题,节省司法资源。同时,创新政府部门与破产程序衔接的工作模式,积极发挥了破产事务管理机构在个人“执转破”案件中的发现和指引作用。探索出兼顾各方利益的债务解决方案,助力个人债务纠纷化解更加高效便捷。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清容 通讯员 司新宣)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