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广东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广州举行。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职大”)电信学院教师王贤辰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这是深职大首位获评省劳动模范的教师。他十六年如一日深耕教坛,践行“科研育人”理念,创新“赛教融合”培养体系,为自主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真战场”锻造“真技能”
王贤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主任,走上职教之路之前,他是一名产业研发工程师。曾经一次技术攻关的经历让他深刻领悟技能的价值。业务软件平台联调时,实验室测试一切正常,但在实际网络中却频繁出现数据丢包问题。当团队陷入僵局时,是一位资深工程师凭借自制的网络质量分析仪精准定位问题,原来是电磁干扰下超五类线信号反射所致。2009年,产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王贤辰投身职业教育,在深职大他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一身本领教给学生,让学生以技能改变人生。
面对国产操作系统业态人才短缺的现状,王贤辰带领团队开创了“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的育人模式。作为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主任,他携手华为、中软国际共建工信部移动操作系统(鸿蒙)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并打造全国首个“鸿蒙精英班”。通过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工程师驻校授课以及学生参与鸿蒙开源社区开发等创新举措,短短五年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输送了600余名高技能人才。
以研育人,在王贤辰这里实现了完美融合。他秉持“科研育人”理念,主持了3项国家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研发的风光互补系统获省科技进步奖,8项发明专利不仅推动了产业发展,还转化为《鸿蒙智能硬件开发》等课程的经典案例。十几年职教生涯里,他先后获得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赛教融合开辟新路径
在王贤辰看来,赛场是检验技能的最佳试金石。为此,他构建了“课程-集训-竞赛”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四次夺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十余人在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毕业生有的成为智能家居企业鸿蒙项目技术总监,有的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系列的成绩生动诠释了“技能是青年人改变命运的金钥匙”这一职教理念。王贤辰曾用三个月时间打磨一堂课,反复修改实践项目27稿,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滋养润泽引领学生走好技能成才报国路。
前段时间,王贤辰收到了一封表扬信,信中感谢其学生,来自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李定国同学在实习期的突出表现。“我参加了鸿蒙精英班课程,凭借自身专业能力,与三位同学共同获得了中软国际面试机会,并成功入职,成为软件测试工程师。今年2月,我正式接手某项目,担任项目接口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以专业素养与责任心赢得了业务方认可,收获表扬信。”据悉,鉴于李定国在项目中的突出表现,公司决定委任他负责该项目的各项事宜。
如何用一场大赛加强校企对接、畅通学生就业路,王贤辰有自己的答案:赛教融合育匠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职业技能大赛既是竞技舞台,还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他认为:大赛构建了能力培养的闭环系统,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中技术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难题。他创新构建了“做中学、赛中学”的教学范式,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任务中锤炼技术技能、培养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今,王贤辰培养的学生中,30余人获得世界500强企业认证证书,其所在的专业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竞争力榜首,充分彰显了职业教育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中的关键作用。
让技能之火照亮青春梦想
面对“卡脖子”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挑战,职业教育必须为国家培养更多“能工巧匠”。获奖后,王贤辰暗自许下目标——“未来,我将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在带领学生参与太阳能市电互补项目研发时,他常教导学生:创新不应局限于实验室,而要切实为社会创造价值。他以“师研生随”方式推动学生在“研中学、学中创”,引领无数学子在科技创新领域崭露头角。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22移动互联1班何广渊,大一就拿下了华为HCIE证书,在华为ICT大赛又斩获了全国一等奖,目前正在准备全球赛。“王老师在课堂上一直强调要主动探索,他鼓励我们提问、质疑,甚至较真。”何广渊说,“记得在网络编程训练时,他把我的实验环境改造成俄罗斯套娃——表面是网络地址错误,实际埋了四层故障。正是因为这样的长期训练,帮助我最终以接近满分的成绩通过了华为HCIE认证,考官特别赞赏我的‘全栈思维’。此外,我们在华为ICT大赛中国总决赛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技术难题,对此,我们像拆积木一样,把整个系统一层层拆开分析,最终应用成功运行,这就是王老师教给我的‘工程师的荣耀,藏在每一个精心打磨的细节里’。”
作为深圳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的王贤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发了“鸿蒙智能硬件”等10余门定制课程,面向退役军人、新业态从业者等群体开展培训,累计培训超万人次。有一位外卖小哥通过学习智能硬件开发,成功转型为物联网工程师。这样的故事坚定了他的信念:职业教育应成为社会人才流动的重要阶梯,助力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
(图片由深职大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潘未末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7:43
#45载圳青春#[团队] - [长视频] - [微光成炬,爱在梅林] 这是一个关于老龄的故事,也是属于梅林街道的故事,林叔,一位初来深圳的“新深圳人”,带着牵挂,从远方来到女儿身边。他原本只想短暂陪伴,却在梅林的街头巷尾,遇见了意想不到的安心与温暖——适老化的社区设施,细致入微的居家服务,热热闹闹的老年课堂、邻里茶话、健康义诊……原来,这里不只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也是一座懂得倾听长者心声的城市。在一点一滴的关怀中,他看见了生活的温度,也读懂了城市的深情。于是,他决定留下,不只是为了女儿,更是因为,这里,也成了他的家。跟随林叔的脚步,我们看见梅林的温度,看见深圳的包容,也听见那句熟悉的承诺——“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在这里,老了,也能幸福地留下。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12
#45载圳青春#夏日傍晚,孩子们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手牵引线,风筝在头顶迎风飞,轻松又惬意。深圳市民中心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市民悠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放包容,这里没有围墙,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是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