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片人男友”“纸性恋”……
当我们在讨论恋爱、陪伴与情感寄托时
对象似乎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真人”
而一种名为“cos委托”的新兴现象
正悄然将这份源自虚拟世界的情感连接
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变现”到三次元
“cos委托”,顾名思义,是基于cosplay(角色扮演)的一种服务。在这个场景中,支付费用、提出需求的一方被称为“单主”,而接受委托、扮演指定虚拟角色的那一方,则被称为“委托”或“委托老师”。通俗地讲,就是一位用户付费邀请另一位扮演成自己喜爱的虚拟角色,在现实世界里进行一场“约会”或其他共同活动。
在小红书上搜索“委托”,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实用贴。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近年来国内二次元文化和女性游戏市场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以《恋与制作人》《光与夜之恋》《恋与深空》等为代表的乙女游戏,凭借其精心塑造的角色、沉浸式的剧情和强调陪伴感的互动,吸引了庞大的女性玩家群体。据极光大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24年9月,国内女性游戏玩家数量已突破3亿。这些玩家不仅在游戏中投入时间与情感,也展现出相当的消费意愿。伽马数据曾有报告指出,女性向游戏市场的规模增长率一度远超其他游戏品类。
《恋与制作人》人气角色。图片来源:《恋与制作人》官网
对许多玩家而言,游戏中的虚拟角色不仅仅是一串数据,更是情感的寄托。传统的游戏互动方式,如文字、语音,虽然能提供陪伴,但终究隔着一层“次元壁”。“cos委托”恰好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玩家有机会在三次元空间里,与“活生生”的角色进行互动,获得一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将这种情感连接从屏幕延伸到现实。有人将这种对虚拟角色的深厚情感称为“纸性恋”,相关话题在B站等平台也获得了数十万的点击量。
图片来源:B站截图
那么,一场“cos委托”具体是如何进行的呢?
流程往往始于单主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寻找合适的委托老师。委托老师们通常会发布“接单卡”,展示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定妆照片、服务价格、可接受的互动范围等信息。一旦双方达成初步意向,便会进入细致的沟通环节。不少委托老师会向单主发送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可能涵盖期望的称呼(如“女朋友”“宝宝”或特定昵称)、希望的相处状态(如“暧昧期”“热恋期”)、可以接受的肢体接触程度(牵手、拥抱等)、饮食偏好、喜欢的约会模式等方方面面,力求精准满足单主的需求。
正式约会前要填写的问卷。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为了让这场“约会”更显真实,许多委托会在正式见面前几天就开始“预热”。双方可能会换上情侣头像,进行线上的语言角色扮演,提前进入状态。送礼物也似乎是这个圈子里不成文的习惯,通常由委托老师准备。
图片来源:钛媒体APP
约会当天,委托老师会穿戴好全套的角色服装、假发,化好妆容,有时甚至会使用增高鞋垫、肌肉衣等道具,力求在外形上最大程度地还原角色。更重要的是“上皮”——即在言行举止、语气语调上模仿角色的性格特征。委托老师需要以角色的身份与单主互动,共同完成单主预先设定的活动,比如一起逛街、看电影、吃饭、玩密室、逛公园、看展览,或者更有仪式感的,如为单主庆生、重现游戏中的经典告白场景、拍摄“婚纱照”、举办一场由coser扮演游戏角色的“婚礼”。
值得注意的是,出于安全感和沟通便利等因素的考量,目前市场上扮演男性角色的委托老师,绝大多数本身是女性。有单主表示,“大家都是女生的话,好像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约会结束后,为了平缓情绪,有时双方还会保持一两天的情侣头像状态。但随着单主支付完尾款,这场精心编排的、带有服务性质的“梦境”便正式落幕。
这种跨次元的体验,其成本并不低。委托费用本身就存在很大差异,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一天不等。例如,有资料提到每小时60元(4小时起步)、一天260元(8小时)、400元(5小时),也有高达1500-2000元一天的。价格高低通常与委托老师的知名度、颜值、身高、角色还原度、服务专业性、角色热门程度以及服装道具的获取难度等因素挂钩。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但这仅仅是基础服务费。在委托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额外开销,包括餐饮、交通、门票、活动场地费等,几乎都由单主承担。如果单主希望委托老师跨城市提供服务,还需要支付差旅费。若指定扮演的角色较为冷门或新出,需要定制服装道具,这笔费用也需单主承担。因此,完成一次cos委托,总花费达到四位数是常见情况。小红书上,也记录了少数花费巨大的案例,如有单主一年内在该项活动上支出近50万元,或单次约会花费过万元。这种消费水平使得cos委托目前更多地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和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玩家群体中。
高成本之外,风险和争议也如影随形。
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踩雷”的情况时有发生。最常见的是“高P”问题,即委托老师的真人外貌与网络照片差距过大,导致单主心理落差。此外,委托老师的角色还原度(是否脱离角色设定)、服务态度(是否投入、是否忽视单主)、专业性(是否了解角色背景、言行是否得体)等,都可能影响单主的体验。在小红书上,就有单主描述过因coser外形不佳、互动冷淡、甚至做出不合时宜的行为(如穿着男性角色cos服进女厕)而感到不满的经历。
另一方面,情感与边界的处理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很容易让单主产生较强的情感连接。约会结束后,不少人会经历情绪低落、失落等“戒断反应”。部分参与者可能会在虚拟角色、扮演者本人和现实关系之间感到混淆,若处理不当,可能带来心理困扰。
而作为一个新兴领域,“cos委托”市场目前仍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缺乏行业规范和有效监管,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委托双方多依赖口头约定或简单的线上沟通,缺乏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一旦出现纠纷,如一方单方面毁约、拖欠费用、单主对服务不满意要求退款等,往往难以通过协商解决。目前,遇到问题时,参与者常用的方式是在社交平台上发布“避雷帖”“挂人”,曝光对方,但这通常无法挽回经济损失。
安全问题同样值得关注。无论是单主还是委托老师,都可能面临风险。单主可能遇到服务欺诈或不愉快的体验,而委托老师也可能遭遇不合理要求(如要求深夜陪同、外宿、超出约定范围的亲密接触)、临时“跑单”造成损失,甚至被骚扰或跟踪。
此外,商业性质的cos委托还可能触及版权问题。未经授权扮演游戏或动漫角色并进行收费服务,理论上可能侵犯原作的著作权。
尽管争议不断,市场尚待规范,但cos委托的存在和发展,确实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多元化的情感需求和消费模式的变迁。它提醒我们关注虚拟世界对现实情感生活日益深刻的影响。未来,这种融合了情感寄托、角色扮演和商业服务的模式将走向何方,仍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这份跨越次元的情感需求存在,围绕“纸片人”的讨论和实践,就仍会继续下去。
(资料来源:每日人物、新闻晨报、钛媒体APP、经济观察报、蓝鲸财经)
综合 钟诗婷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袁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