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刊文介绍深圳晚报改革经验:加快推进系统性变革 建设新型主流都市媒体

中国报业微信公众号
04-24 17:02
摘要

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唯一大型综合性晚报,深圳晚报闯出了一条新型主流都市媒体的转型之路,为传统媒体高质量发展和系统性变革进行有益探索。

摘 要

作为新型都市类媒体,深圳晚报积极拥抱新技术、营造新场景、重组新业态、布局新经济,连续13年保持盈利,发展能级持续提升,闯出了一条新型主流都市媒体的转型之路,为传统媒体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近年来,作为深圳经济特区唯一大型综合性晚报,深圳晚报积极拥抱新技术、营造新场景、重组新业态、布局新经济,形成了以“创意”为驱动、以“特种战队”为骨架、以“超级协同”为工作机制、以“全闭环融媒体”为生态平台、以不拘一格的“大传播”为内容生产格局的极具活力的文化创意综合服务机构,年营收迈上2亿元台阶,连续13年保持盈利,发展能级持续提升,闯出了一条新型主流都市媒体的转型之路,为传统媒体高质量发展和系统性变革进行有益探索。

锚定“文化创意综合服务”

重塑价值链

深圳晚报将传媒产业发展路径锁定在“文化创意综合服务”方向,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综合服务机构”,深入推进组织架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经营模式、支撑平台、文化营造等方面革新与重塑。

(一)加速推进媒体组织机构系统性变革,推动创意型“特种战队”集群式涌现

为了在互联网主战场赢得生存权、发展权和主动权,深圳晚报对纸媒传统组织架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于网络化实际和痛点,推出更具针对性和发展活力的“特战”机构,以组织的进化补全传媒创意价值链和产业链,释放新的更强大的发展动能,为打造文化创意综合服务机构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目前,深圳晚报形成了创意策划中心、创意设计中心、深晚影业、演艺文化中心、音频中心、创意策展中心、融媒创意传播中心、公益社教中心、AI实验室等10余个创意“特种战队”,规模达到100多人,占报社总人数一半左右。其中,演艺活动板块、创意策展板块、融媒创意服务板块近3年的年均收入都超过2000万元,影业、公益社教、音频等板块年营收也都突破1000万元。2024年,随着AI业务兴起,深圳晚报深度布局数字创意、AIGC等新赛道,相关AI业务收入达到百万以上。

深圳晚报“特种战队”打通了线上与线下,串联起政务服务与企业市场,覆盖全案策划与活动执行,协同自身力量与外部流量资源,实现了创意、设计、策展、政务、公益等领域的垂直深耕,构建国内媒体中不多见的全组织生态,为深圳晚报在复杂多变的传媒生态中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支撑。

(二)建立“超级协同”工作机制,真正形成情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在向媒体融合深水区挺进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和不确定性,媒体内部必须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深圳晚报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于,部门之间打破壁垒或硬性边界,跨部门、多部门合作与协同已是工作常态,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逻辑。对外,深圳晚报是一个包含各种职能中心的机构媒体;对内,俨然是一个高度协调一致、高效配合补位、超级丝滑衔接的“机器”,绝大部分创意产品、整合营销项目、文化文艺活动等,都是整个报社“同频共振”协作完成。创意策划中心作为报社“创意大脑”,负责对项目进行整体创意策划,形成创意全案,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与具体任务;全媒传播中心负责推进新媒体产品制作和传播;设计部门对项目进行创意设计和视觉包装;影业与视频、音频等垂类职能部门进行项目所需的视频、音频创作;演艺部门则负责执行线下活动。每个项目完成后,创意策划中心牵头进行复盘并推动二期项目开展,形成纵深式项目生态。

在这个过程中,创意策划、音频、视频、直播、设计等职能部门,成为服务全报社各个组织机构的赋能中心和价值枢纽中心,通过这一价值支撑平台激活其他部门活性和成长性,使整个报社沉浸在被赋能的文化中,催生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践证明,深圳晚报“超级协同”的媒体文化,让全报社始终被“整体意识”所包围,迸发团结的合力、动力和活力,形成荣辱与共的情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三)将创意融入全体系内容创作,营造不拘一格的“大传播”内容创意图景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传播力影响力下滑,与读者、用户、市场失联。对此,深圳晚报创新传播范式,围绕中央及省、市大政方针和中心任务,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依靠策展业务板块的大量展览展陈打造空间传播;依靠每年数百场演艺活动推进场景传播;依靠创意设计板块的创意产品建构形象传播;依靠深晚影业、音频、直播等垂类业务塑造融合传播……这些充满创意的“大传播”让媒体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源于新闻报道又超出新闻报道,向上游构建传播“母题”,成为新闻和热门话题的策源地、发动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创意链构建传播链,深圳晚报在多年探索中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没有传播力,媒体融合就无从谈起。但只有传播力,却无法借助传播力重建新型商业模式,也行之不远。深圳晚报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基本实现传播力与创收力协同发展、平衡发展、包容发展,强大的传播力成为创收力的坚强后盾,而创收力增强反过来提升了传播力的底气和锐气,形成正向循环。

(四)以“深圳+”客户端为载体,打造移动互联网端的文化创意综合服务智媒平台生态

深圳晚报于2022年6月26日上线城市文化创意综合服务平台“深圳+”,打破以新闻为驱动的客户端传统发展路径,赋予其“湾区生活美学家”的全新定位,致力于做美好生活方式的服务者、倡导者、践行者、展示者。这个自有平台的上线也代表着深圳晚报创意型媒体属性向更立体、全面、多元方向发展,形成“深圳晚报ב深圳+’”的超级IP效应。

从资讯渠道到生活平台、从报道生活到引领生活,“深圳+”有效实现了资源整合及优质内容与创意服务的供给、价值共享,让自己成为市民身边的“贴心人”、深圳美好生活的“窗口”,为打造“大湾区文化创意综合服务机构”提供了智媒平台。

(五)构建创意人才培育体系,让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有发光发热的舞台,分享报社改革发展红利

为了给大湾区文化创意综合服务机构提供足够人才储备,深圳晚报改革职称评价体系,围绕创意岗位设立首席创意官、首席创意师、高级创意师、资深创意师、创意师等一系列完整的职称晋升体系,通过专业职称体系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为各种大型策划和活动输出创意。目前,深圳晚报创意师队伍共有14人,其中首席创意师1名、资深和高级创意师7名、创意师6名,初步形成了分层次、有分工、有侧重的创意师人才体系。

同时,深圳晚报还拓宽考核激励的价值要素,不仅仅激励好稿件、好项目,更根据融合需要考核和激励知识、技术、数据、管理以及所创造的新业态、新组织、新平台等创新性要素,让所有的价值创造都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尊重。对于青年员工的创新创意创造,报社高度重视,给予充分的试验试错空间和优先奖励、分配倾斜的机会。

(六)不断破圈跨界,坚持开辟新赛道、拓展新领域、发掘新业态

深圳晚报锚定文化创意综合服务,推进转型发展,突破传统业务边界,新赛道新业态不断涌现,营收保持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近几年,报社文化创意产业综合收入已全面超越纸媒广告及发行收入,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超八成,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市场化。

其中,演艺活动、创意策展、创意融媒、影业视频等增长极,在几年间经营体量从量变到质变,带动整体经营持续稳步向好。AIGC、产业招商等新赛道新业态也相继向纵深拓展,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开展文化创意综合服务,懂政策、重创意、高附加值、全案传播是深圳晚报的鲜明特点,高水准、严要求、超预期是服务和交付的基本原则。在反复磨合的过程中,深圳晚报形成了正向循环的良性反馈机制,强健的链接能力、流畅的协同能力催生优质的交付能力,进而在深圳政企两端和市区各级都形成了良好口碑与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了深圳晚报在政务、商务市场的影响力。

主流媒体应成为城市现代化

治理中的特殊价值枢纽

深圳晚报的转型发展得到各方面大力支持,也受到国内同行特别是都市媒体同行的关注。也许这一转型发展模式还有待时间继续验证,但就目前来看,深圳晚报文化创意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仍有一定经验可循。

(一)嵌入都市生态圈中,激活媒体发展新动能

晚报都市报生于都市,也必须在街头巷尾找到生存发展的根基。要服务于政府施政,在政府进行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要下沉社区街道的网格中,把下沉政务市场做大做深做透;要成为政府开展城市综合营销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利用媒体优势加大文旅资源的深耕、整合策划和宣介。总之,都市媒体就是要经营都市生态,发掘都市资源,进入都市治理体系,激活媒体发展新动能,成为都市生态中特殊的价值枢纽。

(二)在“大服务”“大传播”中找寻都市媒体生存新逻辑

经历过市场最深寒意的深圳晚报凤凰涅槃般重建了新的生存逻辑,即尽一切可能,把既有资源、能力激活,人才、组织激活,创意、文化激活,把这些全部变成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这不是一般的碎片式市场化服务,而是基于媒体人才资源的综合服务、整合服务、一站式服务,努力为读者和用户解决各种结构性问题的全链条服务;不仅仅是新闻服务,更是文化创意综合服务,是从大传播、大文化、大产业角度开展的服务;不仅是新闻传播,而是融媒传播、场景传播、空间传播,是“万物皆媒”时代的新传播。实践证明,在开展“新服务”“新传播”的生存逻辑下,都市媒体的民生属性、服务属性、市场属性得到刷新、凸显和强化,绽放出生存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三)补全创新链价值链,营造都市媒体产业新生态

深圳晚报的新型组织机构、产业生态和支撑团队,是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打造的,具有自进化特点,会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变化。比如,根据需要将原创意设计中心变为三个设计中心,即创意设计中心、品牌设计中心、创意策展中心;原视频制作中心变为深晚影业和直播视频两个板块,各自独立又互相协同,把体量做大;活动部门也催生出两个,即演艺活动中心和公益社教中心,定位分工各有不同,实现协同发展。对于都市媒体来讲,在传统业态失能的情况下,无论以组织革新推动业态进化,还是以业态重塑催生新型组织,其背后逻辑都是尽可能弥补新型都市媒体发展中的创新链和价值链,深耕和锻造带有强烈媒体属性和优势的创新领域和价值富集地,使其具备较高附加值和不可替代性。有学者曾说“深圳晚报不断踏入传媒经营的无人区”,事实上,无论对深圳晚报还是其他都市媒体而言,无限制“摊大饼”从来就不是正确选项。深圳晚报不盲目追求铺摊子、外延式发展,而是注重内涵式发展,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路径选择,不断提高发展能级,加固护城河,让都市媒体始终保持健康发展的新生态。

(四)重建与城市和市民的强关系,创造都市媒体服务新价值

媒体的价值是什么?当然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成为所在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去,报业在鼎盛期一直是与城市同生共长的关系,但随着报纸功能逐渐弱化,链接城市、链接市民、链接市场和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能力也随之弱化。新形势下,都市媒体应重建与城市、市民、受众的强链接,更好地服务城市、政府、市民乃至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都市媒体是民生媒体、服务媒体、城市媒体,需要不断挖掘并放大自己的新价值,依靠文化创意、综合服务、民生传播,服务城市发展、政府所需、市民所望、市场所盼,成为城市现代化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价值枢纽,在更宽领域、更深层面、更广维度塑造都市媒体的新价值。

(五)弘扬梦想文化、创业文化、先锋文化,锤炼都市媒体新的文化气质和文化追求

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魂,是一家媒体的根本。要开拓新事业、打造新型都市主流媒体,就必须要有全新的文化气质和文化追求。一路走来,深圳晚报喊出了“没有梦想何必深晚”“给生活更多创意”“超级协同超级浪漫”“人人做好自己,深晚一定可以”“你可以永远相信”等口号,凡此种种,为什么触动人心,就在于其体现了一种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认同感和自信心,体现了编辑记者、经营管理和行政后勤人员对深圳晚报这个品牌的爱护,体现了深圳晚报年轻人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都市媒体在转型过程中,要将自己当成一个创业团队,相信梦想、不惧风暴、愈挫愈勇,依靠新的管理文化让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力量凝结在一起,创造有梦想、有担当、有情有义的媒体文化,为新型都市主流媒体建设提供强大文化动能。

(六)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赋能重塑智能化都市主流媒体

融入数字化、走向智能化、突出社交化,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技术底座,并在此基础上重构内容生态体系、传播生态体系、经营生态体系,是传统都市媒体进一步推进深度融合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根本出路。2024年2月,深圳晚报成立AI实验室,全面推进AI+传媒的试验与探索。报社出版了全国首份AI融媒新闻纸,打造深圳晚报数字人矩阵,部署深圳晚报文化创意综合服务大模型,在AI动画、AI视频、AI播客、AI音乐等领域先行先试,推出一批AI类标准化产品,努力成为大湾区AI头部媒体。

都市媒体要秉持开放心态,保持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敏感性,致力于新技术的快速应用,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打造自主可控数字技术底座,引育并重,解决高端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直面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充分挖掘报业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与技术合作伙伴实现互利共赢。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报业创新发展下半场机遇,借助数字化的变革力量推动媒体高质量发展。

结语

在DeepSeek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加速融合千行百业的当下,传统主流媒体需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推动系统性变革,因地制宜、各施其能、各闯其路,打赢改革攻坚战,努力塑造新型都市主流媒体,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繁荣发展,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杨勇,深圳晚报党委书记、负责人;张强,深圳晚报党委委员、深圳晚报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编辑 高原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