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海鸟在海面上飞翔,突然俯冲下来,从水中叼出一尾小鱼,拍打着翅膀贴着水面飞行,落在突出水面的红树枝头上。岸边围观者举起手机拍个不停,间或传来小朋友的欢呼声。
这是记者在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见到的一个场景。4月20日,周日,谷雨,很多市民来到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游玩。保护区内的福田红树林湿地是全国唯一城市腹地的国际重要湿地,与香港米埔内后海湾湿地携手共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名片”。
今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可以来关注湿地保护这个环保细分领域——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被称为“自然之肾”。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已将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予以保护。
事实上,世界地球日的来源也与水有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伊利湖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大量鱼类死亡,再加上其他系列生态灾难,促使美国公众开始广泛地加入环保运动的潮流中,最终促进了世界地球日的诞生。
根据《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4—2035)(草案)》,深圳将建设国际一流的滨海湿地城市。到2035年,建设湿地保护小区不少于20个,建设社会公益湿地保护园不少于5个、社区共建湿地不少于20个。
许多年以前,深圳就是一个蜿蜒着众多小水沟的地方,水草丰美
在深圳的城市中心区,一片生机盎然的湿地,红树林葱茏繁茂,黑脸琵鹭姿态优雅,黑翅长脚鹬嬉戏追逐,大弹涂鱼活蹦乱跳……沿着木栈道向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南区腹地走去,蓝色的天空、深棕的树枝、欢快的虫鸣,这样的自然景象与由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构成的现代场景,形成繁华与静谧的巨大反差。
很多时候,地名隐藏着大地的秘密。比如,从字面上理解,深圳之“圳”,就是小水沟的意思,这样的小水沟按现代说法就是湿地。有关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万多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可以想象,许多年以前,深圳就是一个蜿蜒着众多小水沟的地方,水草丰美。深圳地处南海之滨、珠江三角洲,受气候和水文影响,湿地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全市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三大类型共46832.74公顷湿地。这其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作为近海与海岸湿地的红树林湿地了。
福田红树林湿地的红树林面积约100公顷,占全市红树林总面积的1/3。而它能保留至今,还得益于当年规划的一次修改。
不久前,福田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原生物学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王勇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1994年滨海大道规划建设时,我们24小时坚守,只为保住红树林核心区的每一寸土地,那是红树林最为繁茂、鸟类最为密集的区域。在社会各界的持续呼吁下,滨海大道规划线路北移200多米,使红树林核心区得以保留至今。”
福田红树林湿地与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水相隔。从1982年联合治理深圳河起步,深港两地紧密携手合作,深圳学习香港的湿地生态环境修复、水鸟迁飞路线保育,香港借鉴深圳的基围鱼塘智能水闸系统调控管理。2023年,深港签订湿地保育合作框架协议,两处国际重要湿地正式结为姊妹保护区,开创了滨海湿地保护发展的跨境合作新模式。
2023年9月,《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提交的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这意味着我国正式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中国将以此为平台,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国际合作与对话交流,提升中国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深圳也将成为国际多边环境治理机制的全球枢纽之一。
2024年11月6日,多位重量级专家来深圳参加“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活动。香港都会大学讲席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谭凤仪对媒体表示,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和香港米埔内后海湾湿地同为国际重要湿地,一湾相连,密不可分。米埔湿地早在1995年就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历史悠久,通过政府委托社会团体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深港两地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平台,未来可以在科技、资源、管理、信息等方面多交流、多合作、多分享,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湿地保护合作。
在深圳,位于都市腹地的近海与海岸湿地,还有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这片湿地虽然不大,占地面积仅68.5万平方米,但在观鸟圈子里很有名,可以看到不少稀有的鸟类。
2007年,华侨城集团接手这片退化滩涂时,监测数据显示,这里仅栖息着72种鸟类。经过十几年的悉心保护,现在已有217种鸟类在此安家或做客,记录有黑脸琵鹭、豹猫等国家保护动物36种,节肢动物累计超900种,鱼类、沙蚕、螺等底栖生物种类数量400种以上,是深圳湾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
当河流遇见湿地,乃至湿地群
深圳境内虽无大江大河,但数百条河流是深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条,即深圳河、观澜河、茅洲河、龙岗河、坪山河、赤石河及明热河。全市(含深汕)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河流共有362条,总长1255公里。
这么多河流,形成了数不清的河流湿地。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河流湿地逐渐消失了,但深圳通过人造湿地,让不少河流与湿地重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去年底,2024年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发布,作为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入选的12个优秀案例涵盖了城镇型河流、自然生态型河流和湖库三个大类,其中深圳市观澜河、坪山河作为城镇型河流的优秀代表榜上有名。
观澜河岸边有观澜墟,原名“官难”。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名士邓坤云游至此,看盈盈河水,从此留恋此地,每天清早坐在河边“观望波澜”,并在这里建了观音庙,取名“观澜”。
在自南向北、穿城而过的观澜河中游,藏着很多人心目中的休闲打卡地——观澜河湿地公园,有人认为它是最适合演唱《花海》的自然舞台。观澜河湿地公园由人工湿地、生态氧化池、生态砾石床、生命之泉、生态堤岸、运管附属设施六个部分组成,集污水深度处理和观赏、亲水、公共休闲活动为一体。
作为人工湿地,其主要职责是净化水质,植物们每天要深度处理4.5万立方米来自龙华水质净化厂的尾水。而经过处理的水自然汇入生命之泉。生命之泉身后圆形的观景平台,是公园最佳的观景点。踩着木栈道,穿梭在观澜河湿地公园,各种水生植物遍布,置身无尽的花海,感受自然的馨香;登上爬满藤蔓的圆形观景台,看白鹭成群、水草丰美;站在生命之泉的中央近距离观水,感受余音绕梁的回音效果……河畔边还有大片的风车草、芦苇、香根草,构成一副迷人景象,有人说它简直是童话版的“绿野仙踪”,也有人说它像莫奈笔下的油画,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蜿蜒14.06公里,横跨深圳惠州两地,作为东江淡水河一级支流,坪山河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网红打卡点。坪山河也曾遭遇工业污染的侵袭,一度陷入了水质恶化、水体黑臭、鱼虾绝迹的艰难境地。然而,如今当你漫步在这片土地上,眼前却呈现鱼跃鸟飞、生态盎然的景象,一些人称之为“深圳小伊犁”。
坪山河更令人流连忘返的是它有一个流域湿地群。2018年,沿坪山河干流开始建设八块湿地,加上已有的聚龙山湿地,九块湿地成为镶嵌在坪山河身上的九颗绿色明珠。
这些湿地集水质净化、城市公园、生态科普、海绵示范为一体,每个湿地都各有特色,比如,有彰显客家文化气息的碧岭湿地,有充满游园乐趣的南布湿地,还有体现海绵示范的横塘湿地……湿地群总面积达49.62万平方米,作为一个巨大的人工海绵体,整个湿地群的建设将有效提升河道的自我洁净和生态修复能力。
“我可以在这里呆坐半晌,感觉非常放松。”“我每周都要和朋友一起来散步,疲惫的身心在这里得到治愈。”在社交媒体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留言。
溯流而上,在坪山河的发源地马峦山,可以看到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禾雀花微型保护点、香港瘰螈微型保护点、茅膏菜微型保护点……沿着山间小径漫步,人们可以发现各种珍稀植物和动物的踪迹。
去年春节前夕,梧桐山南麓“森林会客厅”盐田区梧桐亭正式向公众开放。乘坐盐田山海专线公交沿半山带公园直上,与之遥望的是恩上湿地,作为深圳人工湿地的代表,俯瞰大海、群山环绕、古树葱茏,堪称绝美“桃花源”,入选广东省首批小微湿地示范点。
此外,无论是在茅洲河,还是深圳首条山海通廊大沙河生态长廊等,河流湿地的保护修复让“绿色飘带”“城市项链”愈加亮丽,也有效改善了区域环境和人居品质。
“隔着屏幕,闻不到泥土和青草的味道”
4月16日,深圳市淘金山小学师生走进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盘根错节的湿地秘境中,自然导师以深圳湾特有的秋茄树为教具,解开红树林防风固沙、消浪护岸的生态密码。孩子们轻触板状根基部的呼吸根,感受植物为适应潮间带环境演化的生存智慧。在潮汐声与鸟鸣交织的自然课堂中,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奥秘。
大约自2015年起,深圳开始大力推广自然教育,成立了数量众多的自然学校。这其中,不少自然学校依托湿地而建。
湿地是“地球之肾”,更是野生动植物的重要家园。深圳丰富的湿地资源承载了野生维管植物123科323属480种,红树植物共16科24种,水鸟和湿地依赖鸟类共12目22科156种,鱼类14目58科157种,两栖类2目8科20种,爬行类2目15科35种,哺乳类7目15科33种。这些,都是大自然提供的良好的自然教材。
早在2014年,深圳就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自然学校——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依托园区生态教育资源,携手环保志愿教师队伍向公众传播生态环保理念。华侨城湿地公园自然学校荣获全球首批“湿地教育中心星级奖”,同时也是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广东省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单位;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荣获全球首批“湿地教育中心星级奖”,被评选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仙湖植物园、塘朗山郊野公园、坝光银叶树湿地园被认定为生态环境部自然学校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大鹏新区坝光古银叶树群,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完整、树龄最长的天然古银叶树群落,总数超1500株,拥有登记在册古树33株,平均树龄超过200年,最大树龄超过500年。坝光自然学校依托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生态基底创建,开设“山海林河”自然教育体系,建立潮间带、湿地、山野、渔村印记四类自然课程,深受孩子们欢迎。
“自然教育是体验式的教育,隔着屏幕,闻不到夏天的荷叶香、秋天的桂花香,以及泥土和青草的味道。”家住安托山片区的刘女士对记者说,“周末我经常会带孩子到湿地公园走一走,教她认识各种植物或是蝴蝶的名字。当然,湿地自然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而且是要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情感能量。”
编辑 刘珂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7:43
#45载圳青春#[团队] - [长视频] - [微光成炬,爱在梅林] 这是一个关于老龄的故事,也是属于梅林街道的故事,林叔,一位初来深圳的“新深圳人”,带着牵挂,从远方来到女儿身边。他原本只想短暂陪伴,却在梅林的街头巷尾,遇见了意想不到的安心与温暖——适老化的社区设施,细致入微的居家服务,热热闹闹的老年课堂、邻里茶话、健康义诊……原来,这里不只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也是一座懂得倾听长者心声的城市。在一点一滴的关怀中,他看见了生活的温度,也读懂了城市的深情。于是,他决定留下,不只是为了女儿,更是因为,这里,也成了他的家。跟随林叔的脚步,我们看见梅林的温度,看见深圳的包容,也听见那句熟悉的承诺——“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在这里,老了,也能幸福地留下。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12
#45载圳青春#夏日傍晚,孩子们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手牵引线,风筝在头顶迎风飞,轻松又惬意。深圳市民中心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市民悠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放包容,这里没有围墙,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是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