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深圳:地球日里的动物总动员

晶报记者 李岷/文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供图(除署名外)
04-22 07:36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在深圳,人与动物的链接越来越紧密,动物们的到来也让这座城市越来越有温度,越来越丰富美好。

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深圳在这方面的家底可谓相当“殷实”。今年3月份,市民黄先生就在光明区迳口社区首次观察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黄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此前曾在光明区多次见到过大雁、鸬鹚等鸟类,但丹顶鹤的现身尚属首次。不久之后,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现身。与此同时,梅林水库也迎来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仙八色鸫。深圳野生动物“花名册”的一次次扩容,不仅展现了深圳市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也印证了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

彩鹮

在深圳,人与动物的链接越来越紧密,动物们的到来也让这座城市越来越有温度,越来越丰富美好。

深圳公布野生动植物最新“家底”

今年的“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主题为“加大物种保护投入力度,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近年来,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和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大通道重要节点的深圳,通过持续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统筹规划、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实地监测、加强全方位保护,营造了野生动植物宜栖喜居的家园。

中华白海豚

日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了深圳野生动植物最新“家底”。截至2025年3月3日,深圳累计记录自然分布的陆生脊椎动物551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04种,包括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18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86种。新发现黑叉尾海燕、白顶玄燕鸥、扁嘴海雀3个新物种。累计记录自然山地合计有维管植物223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6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4种。新发现拟蚬壳花椒、青茶香、九节龙等16个新物种。

唐鱼。叶建华摄

《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总体规划(2025-2035年)》即将印发

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深圳推出了多项措施。《深圳经济特区野生动物保护条例》通过地方立法强化保护,禁止非法猎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并设定更严格的处罚措施。2020年,深圳率先在全国以立法形式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覆盖人工繁育和饲养的动物。

黄胸鹀

深圳还建立了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红树林和候鸟)、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全市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超20%。在市民熟悉的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塘朗山-梅林山廊道),将野生动物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减少城市开发对动物迁徙的影响。深圳积极建设的“山海连城”,连通了森林、湿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在观鸟者最喜欢的深圳湾红树林湿地,候鸟及海洋生物以此为家,找到了适合的栖息地。

仙八色鸫

除此之外,深圳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每年都会救助数百只受伤或受困的野生动物,包括猛禽、穿山甲等濒危物种。学校和社区也都积极组织大家参与“野生动物宣传月”“观鸟季”等活动。

雄性噪鹃

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目前《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总体规划(2025-2035年)》已编制完成,将于近期印发。该规划旨在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平,规范调查数据管理,加强对重点物种的保护。

野生动物保护从来不是易事

近年来,与人类发生最多“交集”的深圳野生动物,莫过于塘朗山的猕猴群体了。这些大家眼中的“山间明星”时常引得登山的游客驻足围观。随手打开社交媒体,就能搜索到关于塘朗山“看猴路线”“看猴指南”“带娃看猕猴”等内容,来看“猴哥”几乎成了一个打卡项目。但是,伴随着市民私自逗猴、戏猴、投喂等行为,猕猴伤人事件的发生频率也逐渐增多。记者就曾亲眼见到因游客投喂猕猴一片面包,而非猕猴想要的香蕉,导致猕猴突然发狂,咬了小朋友手指。

内伶仃岛的猕猴。胡柳柳摄

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博士后伍乘风在塘朗山调研时曾表示,猕猴不仅是塘朗山郊野公园土生土长的“原住民”,更是公园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知塘朗山郊野公园猴群与内伶仃岛上的猕猴是同一种类,但由于受人类投食影响严重(平均人类来源食物占比近七成),导致塘朗山猕猴的体重已高于内伶仃岛猕猴,不仅营养过剩,而且活动半径日渐缩小。有调查显示,2023年塘朗山郊野公园猕猴种群繁殖率已经达80%,有肥胖趋势以及性早熟现象。

伍乘风表示,投喂行为本身是对猕猴的一种错误训练,部分被猕猴攻击后的游客把食物投喂给猴子让其息怒的行为,让猴子产生攻击游客可获得食物的错误认知,这只会让伤人事件愈演愈烈。事实上,塘朗山总体植被资源非常丰富,有充足的天然食物可供野生猕猴取食。

小灵猫

随着人们对此类事件关注度的升高,塘朗山郊野公园管理中心为了确保人、猴安全健康,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聘请专职饲养员上岗,定点定时投放粗粮,减少猴群觅食干扰;设立智能语音警示桩,播放“请不要投喂”的广播。此外,还种植了猕猴不喜食的植物作为缓冲带。公园管理中心利用园区边坡,通过彩绘的形式,向游人科普猕猴的行为特点和习性,多方面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

智能时代,如何做好野生动物保护?

深圳作为一座科技之城,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既通人情,也善于运用科技手段,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深圳湾的黑脸琵鹭。南兆旭摄

就在近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悄然造访福田红树林湿地。这只头戴经典黑色小礼帽,身披灰白燕尾服的优雅“小绅士”,一露面就被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AI鸟类识别系统“慧眼”识“珍”。这批新投用的AI鸟类识别系统,依托高清视频监测设备,精准捕捉每帧画面后,运用Transformer等前沿神经网络架构,系统提取图像中不同鸟类细粒度特征,构建起精细的鸟类识别模型,随后将特征与大数据库中的物种信息智能比对,实现在数以万计的鸟只中智能识别与自动监测。

豹猫。周林虹摄

AI面部识别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野生动物的脸部特征进行识别,如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的个体识别准确率已相当高,这项高科技技术有助于精确监测动物种群数量、分布及活动规律。

穿山甲。广东省绿化委供图

常见的红外相机通过红外线智能识别技术,全天候自动拍摄图片或录像,能够在不干扰野生动物的情况下,有效捕捉其活动影像,为野生动物研究提供宝贵资料。豹猫、穿山甲、野猪等野生动物都是由红外相机“不动声色”地监测到的。

梧桐山的野猪。 图源:网络

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布设固定式或浮岛式监控探头,结合光电转换、数字图像处理、光缆有线传输、无线通信等高新技术手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野生动物监测网络,实现远距离高清晰度图像集中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非法狩猎、捕捉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彩鹮。 徐华林摄

为野生动物佩戴小型卫星追踪器,还可以实时监测其迁徙路线、生活习性及种群分布状况,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收集到野生动物监测数据后,进行深度大数据分析,则可以挖掘野生动物活动的规律性和趋势性,为制定更加科学的保护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在深圳这座高速发展的一线大都市里,通过科学保护,自然环境不断提升,野生动物也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正如一只在深圳湾振翅的黑脸琵鹭所见证的——这里,摩天大楼与红树林湿地,能共享同一片蓝天。

深圳巨腹蟹

你好,动物朋友们

哺乳类

中华穿山甲: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周身覆有坚硬的鳞片,是挖洞和攀爬的能手。因其主要食物为白蚁,可有效控制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白蚁数量,被誉为“森林卫士”。

中华白海豚:深圳本土海洋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种美丽的海豚体色多样,有些个体因皮肤充血而呈淡粉红色,有些则因黑色素的旺盛或缺失而呈灰色或白色。

豹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猫科、豹猫属动物,鉴于它身上的斑点像铜钱,因此也被称为“铜钱猫”。豹猫喜欢夜行、独居,善于攀爬和游泳,喜欢捕食啮齿目动物。在深圳阳台山、塘朗山都有豹猫种群的分布。2022年10月,市民在深圳湾公园捕捉到豹猫“闲逛”时与候鸟同框的有趣画面。2023年9月,塘朗山郊野公园的工作人员在例行巡查时发现了豹猫小幼崽并开展救助。

野猪:比较常见物种之一,多喜夜间结群或单独活动觅食。由于其杂食特性和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近年来,南方多个省份报道野猪数量呈现泛滥趋势。

赤腹松鼠:喜群居、善攀援、生性好动,经常穿梭于城市间的各大公园,常与游人互动,深受人们喜爱。

赤麂(深圳“小鹿”):塘朗山、梧桐山有稳定种群。

华南兔、鼬獾、果子狸:夜间出没于森林区域。

蝙蝠:超过20种,如大蹄蝠,对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

鸟类

黑脸琵鹭:深圳人最喜爱的候鸟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于沿海滩涂、河口及湖泊等水域。它们长嘴扁平如汤匙状,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黑脸琵鹭”。每年10月前后,黑脸琵鹭从辽宁沿海的小岛和朝鲜、韩国出发,越过渤海湾,黄海,穿过浙闽沿海,台湾海峡,经过广东海丰,来到深圳度过冬天——这段旅途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海岸线。

黑嘴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数量不足8000只,近期在福田红树林湿地被发现。

彩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鹈形目鹮科,以修长弯曲的喙与金属光泽的羽毛闻名。彩鹮体态优雅,成鸟体长可达66厘米,翼展近1米,羽毛在阳光下呈现出独特的铜绿色调。彩鹮多栖息于浅水湿地,如咸水沼泽、河口等,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

仙八色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雀形目八色鸫科,其羽毛色彩斑斓,头部有黑色贯眼纹与浅棕眉纹,肩羽为亮丽的钴蓝色,腹部至尾下覆羽呈鲜红色。该物种全球种群数量不足一万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近危物种(NT)。仙八色鸫在深圳属于非常罕见的过境鸟。

领角鸮鸱鸮科角鸮属的小型猫头鹰,具明显耳羽簇及特征性的浅沙色颈圈,常在夜间如一个老猎人般对猎物发动迅猛无声的攻击。

白鹇:有“林中飞仙”之称的广东省省鸟,头顶具冠、头部赤红、上体雪白下体纯黑,翎毛华丽、体色洁白,有“白凤凰”之称。

凤头鹰、蛇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森林猛禽,栖息于梧桐山、七娘山。

鸬鹚、反嘴鹬、青脚鹬:深圳湾候鸟,冬季数量超10万只。

噪鹃、红耳鹎:城市公园常见,鸣声辨识度高。

两栖爬行动物

蟒蛇:偶见于东部山林。

虎纹蛙: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湿地农田区域。

中国水龙(长鬣蜥):大鹏半岛溪流边特有。

变色树蜥、原尾蜥虎(壁虎):城市绿化带可见。

黑眶蟾蜍、泽陆蛙:雨后活跃于公园和山地。

水生及海洋生物

中国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坝光银叶树湿地偶现,被称为“活化石”。

唐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珍稀淡水鱼,部分溪流有保育种群。

绿海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亚湾海域偶有发现。

珊瑚群落:大鹏湾沿岸已记录约50种石珊瑚。

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

金斑喙凤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国罕见,梧桐山可能有分布。

宽尾凤蝶: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七娘山有记录。

萤火虫:西涌、坪山部分溪谷夏季可见。

深圳巨腹蟹:深圳特有物种,仅发现于东部溪流。

去哪儿观察野生动物?

鸟类:冬季深圳湾、华侨城湿地;夏季梧桐山

兽类/两栖类:夜间大鹏半岛、马峦山

昆虫:夏季阳台山、梧桐山溪谷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李岷/文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供图(除署名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