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发布了2024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的“十大新举措”,广东《“三张处方”,力促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榜上有名。
第一张“处方”是“补气造血强末梢,统筹配置优质医疗资源梯次下沉”;第二张是,“强筋壮骨促平衡,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同质共享”;第三张是,“舒筋通络去堵点,打造数字健康网络优化就医体验”。
“三张处方”,如何改变广东医疗高质量发展格局?怎样做到对症下药、药到见效?
梯次下沉优质医疗资源
今年3月底,作为广东最典型的山区人口大县之一的茂名信宜,“上新”了首家三甲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
中山六院粤西医院补足专科技术缺项与短板,特别是提升以恶性肿瘤、急诊急救、微创介入和重大手术为重点的疑难重症的救治能力。
“我们将打造粤西桂东的区域特色医疗中心,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中山六院副院长、中山六院粤西医院院长姚麟说。
城乡区域不平衡不协调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
医疗领域,亦是如此。从三级医院总数、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和医师数等资源配置指标看,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差距较大。
早在202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地区)水平。
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提高均衡度——
在汕头、湛江、韶关、珠海、惠州等市建设5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同时在全省布局50家省级高水平医院和分批改造提升全省县镇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73家省级三甲公立医院向113家县级公立医院派驻帮扶专家团队,5家高水平医院一对一结对帮扶粤东粤西粤北5家高水平医院;
每年派出超过1.2万人次的中高级职称专家下基层,面向全国选聘100名全职首席专家定向到47家镇级中心卫生院任职……
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基层医疗机构变得更有活力。
基层医疗力量“拧成一股绳”
基层医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有“外力”推动,更要有“内力”驱动。
广东印发实施《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全面整合县镇村医疗卫生资源,加快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医疗共同体,是指将一个地区(主要县域范围内)的基层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进行区域卫生资源有机整合,以县一级的医疗机构作为主要领导,分别联系若干乡镇卫生院或村社卫生室,推动医疗卫生资源能够得到优化整合。
如今,全省57个县域医共体已有56个达到紧密型标准。
在县城,升级建设189家县医院,打造一批联合门诊等五大“急诊急救中心”,以及肿瘤防治等五大“临床服务中心”,让急危重症能够就近救治。
在乡镇,把47家“人口大镇”的中心卫生院升级为县医院,对127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同时为老百姓提供疫苗接种、慢病管理等2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让防病关口前移。
在村里,建好2.5万家村卫生站,村医的身份、收入也有了保障;县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100%达标,47家达到三级医院水平,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实现二甲中医院全覆盖。
卫生健康领域机制体制创新,搅动一池春水。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支付标准,大力推动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总额付费、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机制,目前已有5个县城医共体享受结余留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利群说。
以阳江市阳西县阳西总医院为例,从2018年的医保资金缺口10.26%到2023年6.68%结余,仅用了5年时间。
健康网络触角延伸到村卫生站
互联网技术,正在极大提升就医体验。
广东以推广智慧医疗辅助信息系统为抓手,建成贯通省市县镇村五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
所有三甲医院均已开设互联网医院,同时推广“粤健通”居民健康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已覆盖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
建设全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已覆盖全省所有三级医院(272家)、363家二级医院、163家基层社区医疗机构,互认共享项目涵盖114个,2023年以来调阅互认273.7万次……
数字健康网络的触角,不断延伸到县域、乡镇乃至村卫生站。
“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刘利群说,开出推动资源下沉、促进服务共享、优化就医体验“三张处方”,让基层群众更有医“靠”、享受到更多更可及的改革获得感。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高灵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