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4月17日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首次确认深圳存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花榈木的野生种群。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深圳植物多样性记录空白,更为滨海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珍贵样本。
2022年1月,该团队首次在深圳大鹏半岛坝光银叶树湿地园发现疑似花榈木的豆科红豆属植物种群。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何春梅介绍,当时这些植株处于营养生长期,缺乏花、果等关键形态特征,科研人员无法准确鉴定其种类。考量到红豆属植物存在几年结一次果实的情况,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植物种类及生长动态,科研团队展开持续3年的监测,终于于2025年3月监测时成功采集到该种植物成熟荚果及种子标本,并通过形态学比对,确定其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花榈木。
此次在深圳发现的花榈木野生种群共有10株,其中胸径超过10厘米的成年植株有3株,最大一株胸径达16.2厘米,高约6米。其余7株为幼年植株,胸径在0.4-8.2厘米不等。“相较于内陆种群,该种群呈现显著滨海适应特征,如植株叶片更为短狭,叶背绒毛密度更稀疏。现场同时发现了自然萌发的少量幼苗,证实该物种在深圳具备完整生活史。”何春梅说。
花榈木,又名花梨木、红豆树等,为豆科红豆属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越南、泰国也有分布。其分布区域较窄,呈点状零星分布,种子自然萌发率低,人为破坏严重,野生种群资源较少,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是我国珍稀濒危树种,也是国家重点储备林资源树种。
根据《广东植物志》记载,花榈木在广东仅分布于乐昌、南雄、始兴、英德、五华、广州等地。省林科院研究人员前期的调查发现,花榈木在广东省内呈点状零星分布,种群严重片段化,数量非常稀少,成熟个体数小于250株,一个居群往往不足10株,且多数居群未发现结实植株,仅在梅州五华、乐昌、博罗、从化等地发现花榈木保护较好的成年结实植株(每个点1-3株),但结实率低,且种子质量不高。
下一步,广东将持续推进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以及遗传资源收集、保存、繁育和利用等工作。研究人员拟在深圳花榈木野生种群分布地建立永久监测样地,系统开展微生境因子动态监测、传粉机制解析及遗传多样性评估等基础研究,同时制定涵盖生境修复、种群扩繁和生态廊道建设的立体保护方案,以科学支撑这一物种在滨海生态系统中的有效保护及可持续利用。
值得点赞的是,本次深圳花榈木野生种群发现地大鹏坝光银叶树湿地园,生长着珍贵的古银叶树群。这是全世界已知最完整、树龄最长的天然古银叶树群落,面积约8.07公顷,有登记在册古树33株,其中银叶树20株;古树群平均树龄超过200年,其中树龄超500年1株、超过300年5株。这里常年栖息着50多种野生鸟类,具有极高的生态科学价值,其中夹杂着秋茄、桐花树等树种,与周边的海滩、湿地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坝光古银叶树群曾于2022年获“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树群”,2023年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
(图源: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