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一座坐落于深圳福田核心地带的全新高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明德高级中学,正以独特的深港基因与创新教育模式吸引各界目光。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与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联合创办的全新公办寄宿制高中,该校不仅承载着深港双城的文化交融,更以贯通式培养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湾区教育注入全新活力。近日,记者走进校园,沉浸式感受这所“未来学府”的独特魅力。
深港双城联动,打造湾区教育融合新高地
踏入明德高中的校门,一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底蕴扑面而来。这里,由香港顶尖建筑大师王维仁设计的建筑群典雅而现代,红砖外墙与玻璃幕墙相映成趣,步步高大道两旁绿树成荫,寓意着学子们步步高升、不断进取的求学之路。
深港双城的深度融合,为明德高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校独享“大学附中”的特殊优势,不仅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近在咫尺,车程紧30分钟,更与深圳特区的繁华与活力紧密相连。这样的地理位置,让学校的师生们能够轻松享受到深港两地的优质资源,也为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生培养上,学校不仅有港中深的教授团队直接参与高中科研项目指导,高校的高端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也可实现联通共享,让学生从高一开始即可接触大学先修课程。学校还积极组织师生赴香港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深入了解香港的教育体系和文化特色,进一步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明德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鲁江介绍,学校将香港“刻苦耐劳、自由包容”的狮子山精神与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通过“高中—大学贯通式培养”模式,旨在打造“中国根基+全球胜任力”的育人框架,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
名校加名企赋能,构建跨界协同育人新范式
贯通培养,学术与实践的双轨突破;校企协同,真实场景锤炼创新能力。“我们不仅共享大学的实验室、图书馆资源,更将大学的‘631 综合评价招生模式’融入高中培养体系。” 鲁江书记强调。
据介绍,631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本质上是对全面培养的提前布局,明德高中从高一开始就为学生建立 “综合素养档案”,记录学术竞赛、志愿服务、科研实践等经历,这些都将成为未来升学的重要参考。而对于选择国际升学的学生,学校开设的 A-LEVEL、DSE 等课程,以及与美、加、新等国名校的 “2+1” 合作项目,更提供了 “国内高考 + 国际申请” 的双轨保障。
“我们的课程从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带着学生走进真实世界,在‘观世界’中培养‘世界观’。”执行校长王骋透露,学校正在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20间高端创新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展科学与工程及人工智能方向的创新实践,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像企业家一样创业,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这种“大学+名企”的深度赋能,让课堂边界被彻底打破。
记者了解到,在刚落幕的全国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中,该校130名学生斩获奖项,其中10人获省级一等奖。“这些成绩印证了我们的教育理念——让创新成为本能。”王骋说道。
教育理念能够扎实生根的,一定是背后强大的人才支撑。学校的人才体制机制优势同样凸显:学校聘请一大批包括院士、科学家、知名教育专家在内的学术与学科导师团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核心竞争力位列全市前列。学校将参照极具特色的“明德模式”,采取“聘任制”管理模式,破除大锅饭、铁饭碗、终身制,大力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引导教师成为“课程专家”“教学能手”“学生益友”“技术达人”。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种,而非灌输知识。” 王骋校长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诠释学校的师资理念。这里的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成长引路人:导师制下,每位教师担任 10 名学生的 “学术家长”,从选课规划到生涯指导全程陪伴;E-PBL 课堂上,他们化身项目导师,带领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培养“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的能力。
暮色中的明德校园,既有实验室灯火里的专注身影,也有操场上青春洋溢的蓬勃朝气。这所深港交融的“未来学府”,正以双城资源为翼,以跨界协同为舵,探索一条“全人培养”的创新路径。银湖山下,这座湾区教育新地标,静待着少年们书写下与未来的约定。
编辑 李斌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