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为机器人装上“最强大脑”,机器人成为人工智能的“实物载体”。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竞逐这一新赛道,深圳近期动作频频。
3月3日,深圳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18条重点任务。各项政策迅速落地,3月29日,深圳向近40家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发放近2亿元的首批“训力券”。
4月10日,具身智能产业化发展座谈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举行,推动具身智能领域“政产学研资用”紧密对接。深圳市、深交所相关负责人以及近百名来自具身智能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出席。18家科技企业、上市公司、投资机构、研究机构、重点高校代表发言。
从“具身智能18条”政策发布到陆续落地,再到搭建政产学研资用紧密对接平台,深圳发挥自身优势,汇聚最优资源,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为具身智能企业在深圳落地、成长、壮大提供最优生态。
参会代表建言
“具身智能 生态赋能—共塑未来产业新图景”
座谈会上,乐聚机器人、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自变量机器人、智平方、跨维智能、优必选、银河通用、云深处、智谱华章等科技企业代表,美的集团、海康威视、拓斯达、昊志机电、腾讯集团、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深创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上市公司、投资机构、研究机构、重点大学代表发言。
座谈会现场,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发布了一张“二维码”,参会企业家纷纷掏出手机扫码,领取深圳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政策大礼包”。
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说,大湾区在“软硬一体”结合方面优势明显。在硬件方面,拥有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业产业链基础,在机器人本体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在大模型方面,乐聚和华为盘古大模型以及腾讯、深圳自变量公司都有深度合作。
今年以来,乐聚机器人捷报频传。1月,乐聚机器人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正式交付北汽越野车公司。2月,企业项目获2024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3月,中国移动、华为、乐聚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联合发布全球首款搭载5G-A技术的人形机器人。“乐聚机器人加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大湾区乃至全国机器人产业链的逐步成熟与健全。”冷晓琨说,人形机器真正爆发还需要约5-10年的时间,企业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聚焦智能化、批量化以及国产化替代,迎接产业蓝海期到来。
众擎机器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赵同阳表示:“人工智能行业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和人才需求,深圳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包括政府引导基金为企业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更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他表示,接下来,众擎机器人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力提升机器人的性能与智能化水平,让更多高性能、长寿命的人形机器人进入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在智能产业领域不断前行和发展壮大。
“作为南方科技大学孵化出来的产学研项目,我们始终聚焦于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底层技术的突破。”逐际动力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张力认为,人工智能产业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去突破:首先是场景定义,在更多垂直场景中创造不可替代的经济价值;其次是生态系统,从技术突破这种单点创新到整个生态系统集成;最后是资本赋能,通过技术信仰到场景验证,再到商业闭环,实现企业新的经济模型可行性。
“组合拳”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
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跃升
自2023年提出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目标以来,深圳持续迭代政策工具箱,通过普惠泛在的可持续算力供给体系、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全域全时全场景的应用体系等“组合拳”,培育壮大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具身智能未来产业,推动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跃升,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竞逐人工智能等产业新赛道,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算法理论、智算芯片、具身智能、高阶智驾、端侧轻量化模型等核心突破。
3月3日,《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 - 2026年)》以及《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和《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系列计划重磅发布,构建起从技术攻关到终端应用、从产业培育到生态优化的完整政策体系,全面部署人工智能终端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路线图,明确提出了“4个最”发展目标——场景应用最开放、算力供给最普惠、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
其中,《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深圳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多模态感知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不到一个月,政策落地。3月29日,总额近2亿元的首批训力券正式发放,元戎启行、逐际动力、云天励飞等近40家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分别获得数额不等、最高1000万元的“训力券”额度。同日,深智城3000P Flops的智算中心正式启用,连同此前已启用的深圳开放智算中心、前海深港智算中心等项目,以及正在加紧建设的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等项目,深圳到2025年底已建和在建智算规模将超过62E Flops,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
小政还了解到,今年深圳市区两级将筹集45亿元政策资金,发放“语料券”“模型券”、“揭榜挂帅”配套资助、行业应用资助、人工智能软件开源奖励等财政资金,精准支持人工智能企业的算力使用、研发创新和场景落地。此外,深圳还将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基金,构建“引导基金+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集群基金”千亿基金投资生态,推动产业加快向高向新向优持续发力。
大型企业牵头、成长型企业紧密协作
创新生态正在深圳加速形成
近段时间以来,深圳各类机器人在不同领域大显身手,以更多样化的形态和更智能化的功能,逐步走进日常生活和各类生产场景中,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比如,优必选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单机自主向群体智能进化,今年3月,数十台优必选Walker S1应用群体智能技术,开展了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协同实训;深圳众擎科技在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仅时隔两周后,其研发的人形机器人PM01凭借12公里/时的瞬时速度、拟人化步态和流畅的走跑切换能力,在深圳人才公园奋力奔跑,再度火爆出圈……
这正是深圳瞄准高端高质高新,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的一个个缩影。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不再是机械地执行程序命令,而是能够通过训练与学习真正理解周边环境,根据生活与生产场景及时做出反馈并实时调整,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据统计,深圳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5.7万家,位列全国城市首位,深圳的机器人“天团”已崭露头角,根据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7家深圳企业入选,占中国内地上榜企业近四分之一,其中包括乐聚、众擎、逐际动力、优必选等整机企业。同时,深圳26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已形成雁阵式梯队,已建和在建训力持续提升,生态要素供给日益丰富。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上,深圳形成了扎实的产业基础。华为盘古、腾讯混元等AI大模型提供了“智能大脑”,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领域中也形成了一批行业头部企业,越疆、普渡、优必选、速腾聚创等企业抢抓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风口,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应用步伐不断加速。
大型企业牵头、成长型企业紧密协作的创新生态正在深圳加速形成。去年11月,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启动运营。华为将整合其各部门的具身智能相关能力,共同建设具身智能大脑、小脑、工具链等关键根技术,首批参与项目的兆威机电、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等企业均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助力深圳在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中不断提升创新竞争力。
站在产业与技术风口,深圳正持续发力,抢抓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编辑 王雯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