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深圳湾“狂飙”
后有上海街头散步
2025开年没多久
机器人总动员就开始
在全国各地上演
最近,史上首个人机共跑马拉松
又官宣“定档”了👇
在以往的马拉松中
机器人往往充当
“吉祥物”和“补给员”的角色
去年,同样在亦庄
机器人仅在起点和终点
为选手“加油打气”
主打一个情绪价值
今年,是时候展现
真正的“跑马”实力了
当然,划重点
轮式不能参赛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参赛的机器人要求具备人形外观、可以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等动作,不能是轮式结构。在控制方式方面,可以是手动遥控(包含半自主),也可以是完全自主的控制方式。
为确保人机安全,比赛全程采用铁马隔离或绿化带隔离的方式,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同一路线,但有单独赛道。
比赛将人形机器人的关门时间设置为三个半小时左右,想要完赛,机器人可以选择更换电池,也可以由“队友”接力,但接力跑的成绩会打折扣。
跑一场半马,对机器人来说有多难?
对于普通人来说,完成21公里的半程马拉松已是不小挑战,而对于人形机器人而言,这堪称一场“科技奥运会”,三道关卡决定输赢。
第一关,就是跑道的考验,人形机器人要在不同环境下适应不同的地形。与实验室的平整地面不同,真实赛道充满变数——可能有缓坡、弯道、不平整的路面甚至天气变化。机器人需要实时感知环境并调整步态,这对传感器系统和运动控制算法提出极高要求。
第二关,才是耐力和速度的考验。持续数小时的奔跑要求机器人硬件必须要耐久、耐热,一旦过热,可能导致机器人摔倒甚至“罢工”。
第三关,腾转挪移比“灵活”。硬件结构越复杂、机身越重,运动负担就越重,换而言之,越接近人类体型的人形机器人,跑起来就越吃力,这十分考验机器人重量和关节扭矩的平衡能力。
神秘跑团,正在备赛
比赛已经进入倒计时。日前,参赛机器人在跑道上进行了首次路测。曝光画面显示,各队伍技术特点各异,测试内容不尽相同。有的团队主要聚焦在机器人足底对路面的适应性,有的团队则关注通过“换电”能保障多长的续航时间。
虽然参赛名单还未完全公布,但一些热门选手的备赛画面已经陆续曝光,有来自北京的天工机器人、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来自苏州的魔法原子机器人“小麦”等。其中,天工机器人为了跑好马拉松,不仅“增高”到1米7,还加固了“髋关节”,穿上特制的“运动鞋底”以减少跑步时的缓冲。
深圳作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场外呼声也很高。众擎、乐聚、优必选等公司推出的人形机器人,也被很多人预测为本次比赛的“头号种子”选手。
众擎机器人在去年10月全球首次攻克了自然步态这一长期制约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难题,今年2月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3月以12公里每小时的时速在深圳湾奔跑,跑得比人还快。
按照常态行走速度2m/s的数据,已经有网友计算,众擎机器人完成半马所用时间大约为2小时55分钟,妥妥“冲线”预定。难怪外网有网友直言:期待在北京半马看到它。
随着机器人量产的爆发
“人机共跑”马拉松只是前奏
今年,中国还将举办首个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田径、足球、自由体操
和其他应用场景
近20个赛项看花眼
你还想看机器人做哪项运动?
说不定很快就能成真!
(综合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潮新闻、央视网、深圳微时光等)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