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猛了!机器人“卷”入马拉松圈,热门选手备赛画面曝光→

读特客户端综合
04-08 13:16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史上首个人机共跑马拉松,就要来了

前有深圳湾“狂飙”

后有上海街头散步

2025开年没多久

机器人总动员就开始

在全国各地上演

最近,史上首个人机共跑马拉松

又官宣“定档”了👇

4月13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首次采取人形机器人与人同步报名、同时起跑,共跑21.0975公里的创新形式办赛,12000名半程马拉松比赛选手和20多家全国人形机器人企业代表队参赛。

在以往的马拉松中

机器人往往充当

“吉祥物”和“补给员”的角色

去年,同样在亦庄

机器人仅在起点和终点

为选手“加油打气”

主打一个情绪价值

今年,是时候展现

真正的“跑马”实力了

当然,划重点

轮式不能参赛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参赛的机器人要求具备人形外观、可以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等动作,不能是轮式结构。在控制方式方面,可以是手动遥控(包含半自主),也可以是完全自主的控制方式。

为确保人机安全,比赛全程采用铁马隔离或绿化带隔离的方式,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同一路线,但有单独赛道。

比赛将人形机器人的关门时间设置为三个半小时左右,想要完赛,机器人可以选择更换电池,也可以由“队友”接力,但接力跑的成绩会打折扣。

跑一场半马,对机器人来说有多难?

对于普通人来说,完成21公里的半程马拉松已是不小挑战,而对于人形机器人而言,这堪称一场“科技奥运会”,三道关卡决定输赢。

第一关,就是跑道的考验,人形机器人要在不同环境下适应不同的地形。与实验室的平整地面不同,真实赛道充满变数——可能有缓坡、弯道、不平整的路面甚至天气变化。机器人需要实时感知环境并调整步态,这对传感器系统和运动控制算法提出极高要求。

第二关,才是耐力和速度的考验。持续数小时的奔跑要求机器人硬件必须要耐久、耐热,一旦过热,可能导致机器人摔倒甚至“罢工”。

第三关,腾转挪移比“灵活”。硬件结构越复杂、机身越重,运动负担就越重,换而言之,越接近人类体型的人形机器人,跑起来就越吃力,这十分考验机器人重量和关节扭矩的平衡能力。

神秘跑团,正在备赛

比赛已经进入倒计时。日前,参赛机器人在跑道上进行了首次路测。曝光画面显示,各队伍技术特点各异,测试内容不尽相同。有的团队主要聚焦在机器人足底对路面的适应性,有的团队则关注通过“换电”能保障多长的续航时间。


虽然参赛名单还未完全公布,但一些热门选手的备赛画面已经陆续曝光,有来自北京的天工机器人、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来自苏州的魔法原子机器人“小麦”等。其中,天工机器人为了跑好马拉松,不仅“增高”到1米7,还加固了“髋关节”,穿上特制的“运动鞋底”以减少跑步时的缓冲。

深圳作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场外呼声也很高。众擎、乐聚、优必选等公司推出的人形机器人,也被很多人预测为本次比赛的“头号种子”选手。

众擎机器人在去年10月全球首次攻克了自然步态这一长期制约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难题,今年2月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3月以12公里每小时的时速在深圳湾奔跑,跑得比人还快。

按照常态行走速度2m/s的数据,已经有网友计算,众擎机器人完成半马所用时间大约为2小时55分钟,妥妥“冲线”预定。难怪外网有网友直言:期待在北京半马看到它。

随着机器人量产的爆发

“人机共跑”马拉松只是前奏

今年,中国还将举办首个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田径、足球、自由体操

和其他应用场景

近20个赛项看花眼

你还想看机器人做哪项运动?

说不定很快就能成真!


(综合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潮新闻、央视网、深圳微时光等)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客户端综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