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青团、忆清明、传家风……南园街道各社区开展清明节系列活动

深圳特区报记者 范慧如
04-07 15:0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居民对清明文化的认知,南园街道各社区开展系列清明节主题活动,通过筝寄志愿情、青团制作承祖训、银龄巧手话传承等形式,在春风中绘就一幅幅文明新风。

赤尾社区:纸鸢绘就志愿情

清明时节,纸鸢寄情。为弘扬传统文化、凝聚志愿服务力量,近日,赤尾社区党委在笔架山公园组织开展了“赤尾聚力行,筝绘志愿情”清明主题手绘风筝团建活动。通过文化讲解、创意制作、情感交流与生态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打造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区治理交融的春日盛会。

活动伊始,工作人员通过生动的讲解,带领参与者回溯风筝的千年历史与文化内涵,从清明踏青放鸢的传统习俗,到风筝承载的美好寓意,让志愿者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随后,参与者们以“志愿精神”和“新岁呈祥”为主题,用彩色颜料在风筝上进行自由创作。有的勾勒志愿者携手服务的暖心场景,有的绘出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作品展现了志愿者们对社区的热爱与奉献。

在志愿感想分享环节,多位志愿者结合自身服务经历畅谈感悟。“参与社区党员服务市集、冬日送暖的点点滴滴,让我深刻体会到‘奉献他人’的快乐。”志愿者张女士动情说道。现场还征集了关于优化社区志愿服务的建议,包括加强志愿技能培训、创新志愿活动内容及丰富文化互动形式等,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向。

沙埔头社区:青团制作承祖训

近日,沙埔头社区四楼共享厨房内暖意融融,一场以“艾草传情·青团寄思”为主题的清明节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正在这里温馨上演。社区党委创新融合节气特色与德育实践,组织老年协会成员、"五老"志愿者与青少年携手制作清明传统美食艾草青团,让中华忠孝文化在指尖传递中焕发新生。

活动现场,翠绿的艾草汁与雪白的糯米粉交织出春天的气息。关工委特邀多位擅长传统手艺的长者担任指导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挑选艾草、揉制面团、包裹馅料。长者们一边示范,一边讲述青团背后的文化故事。

孩子们围拢在案台前,有模有样地揉面、裹馅,6岁的肖同学举着沾满糯米粉的小手展示:“我包了芝麻馅的,这是妈妈最喜欢的口味!我要带回家给我妈妈尝尝!”稚嫩的脸庞洋溢着劳动的快乐。社区党委书记曾伟佳也加入制作行列,与孩子们亲切互动。她表示:“通过亲手制作传统美食,孩子们不仅能感受劳动的乐趣,更能深刻理解清明节的文化意义。这是关工委推动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实践。”

南园社区:银龄巧手话传承

为弘扬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增进社区邻里情感,在党建引领下,南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合社区老年人协会在社区长者饭堂(邻里食堂)举办了一场别具温情的“青团传民俗,清明共尝春”社区长者茶思会活动。30余位社区长者齐聚一堂,制作清明青团,共叙邻里情谊,传承文化记忆。

下午两点半,报名参与的长者们早早来到活动现场。大家分工协作,默契配合,揉面、包馅、收口、搓圆……一双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灵巧翻动,一个个圆润饱满的青团逐渐成形。青团制作完成后,饭堂师傅将成品送入蒸箱。在等待青团出炉的间隙,社工特别邀请社区88岁高龄的刘叔分享养生心得。台下长者们频频点头,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欢声笑语中不断。

南华社区:清明寄哀思,文化润童心

为弘扬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近日,南华社区关工委组织辖区“五老”志愿者与青少年共同开展“指尖传承,青团载忆”清明节活动。活动以传统美食制作为纽带,通过代际互动、文化讲解、红色故事分享等形式,让青少年在实践体验中感悟清明内涵,传承红色精神。

活动现场洋溢着融融春意,糯米清香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五老”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将艾草汁揉入糯米团,包裹豆沙馅料,成功制作出一个个青团。“清明吃寒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长者们边示范边讲述习俗渊源,将《岁时百问》中“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深意娓娓道来。

活动特别设置“红色记忆”环节。期间,一位特殊的老党员成为焦点——她老伴曾是“东江纵队”的革命战士,在制作青团的过程中,老人向大家动情讲述起老伴在战火年代参与战争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从隐蔽战线的惊心动魄到军民鱼水情的温暖瞬间,这一真实的历史故事吸引孩子们屏息聆听,在和长者的互动问答中深化认知。“以前以为清明节只是扫墓,现在对清明节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它还有感恩自然、缅怀革命先辈的双重意义。”参与活动的三年级学生王同学表示。

巴登社区:同心共聚话清明

4月3日下午,巴登社区党群中心同心茶吧内洋溢着融融暖意,社区来自壮族、彝族、蒙古族、满族等多民族的志愿者齐聚一堂,共同参与“巧手制青团,温情寄清明”活动。

“艾草要选嫩叶,焯水后和糯米粉揉匀,青团的颜色才鲜亮。”活动现场,78岁的壮族庞奶奶手法娴熟,手把手教志愿者小朋友捏制青团皮。‌“小时候跟着母亲采艾草,蒸好的青团要先祭祖,再分给邻居。”志愿者小陈则分享了家乡清明踏青的习俗,两代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活动现场温情流淌。

经过两小时的协作,150余枚青团新鲜出炉。志愿者们将青团分装进环保食盒,‌分组前往社区高龄长者家中,送往新就业群体人们手中。

一枚青团,承载着文化记忆,更传递着跨越民族、跨越年龄的关怀。在这场“手作+送暖”的双向奔赴中,巴登社区不仅唤醒了传统节俗的当代生命力,更用行动诠释了“老有所依、邻有所伴、多民族共乐”的和谐图景。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李斌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范慧如)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