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梅沙双语学校举办“春分祭”传统文化节活动

深圳特区报 张敬媛
04-03 17:39
摘要

“通过节气教育,让学子在感知文化根脉的同时,成长为兼具民族自信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

近日,深圳梅沙双语学校举办“春分祭——中华传统文化节”活动,通过非遗展演、汉服走秀、传统游园等丰富形式,让师生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雅韵魅力,推动非遗传承与青春校园的深度融合。

活动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率先登场。舞者们手持彩鳞鱼灯,以“低马步”仿鱼游浅底,“高跃步”化蛟龙破浪,生动再现“鱼跃龙门”的吉庆场景。沙头角鱼灯舞是一种以鱼灯为道具的广场男子群舞,流行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及香港新界沙头角一带,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学校自2021年起持续开展鱼灯舞进校园活动,特邀非遗传承人吴观球现场教学,让传统技艺扎根学子心田。通过沉浸式现场观演让莘莘学子切身感受到鱼灯舞“流光溢彩鱼龙跃,非遗薪火代代传”的独特魅力,加深了学生对沙头角本地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

非遗粤剧名伶林宇珊一曲《昭君出塞》婉转动人,水袖翩跹间尽显岭南戏曲精髓;百年“林家醒狮”团队则携南派武术底蕴震撼亮相,林家醒狮由舞狮和斗狮组成,其核心技艺是斗狮,是南派醒狮技艺和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的一个传承体系,在中山市内的林氏家族有序流传超过百年,经历五代人。校长贺海龙与学生代表共同为雄狮点睛,锣鼓声中金狮腾跃,将活动推向高潮。

学生社团以创新形式诠释传统。学生代表纵杨深情吟诵春分祭词。庄严厚重的祭词不仅唤醒了师生对春天的礼赞与对自然的敬畏,更在字里行间传递出对生命勃发的无限希冀,激励学子们以文化为根,以担当为志,胸怀家国,放眼世界;孙丽丽老师古筝与谢辅炬副校长书法同台演绎《兰亭集序》的“惠风和畅”;学生YOLO社团成员带来的古韵舞蹈惊艳全场;汉服走秀融合中外师生,展现华夏服饰的流动美学。

本次活动中的游园集市备受师生欢迎。本次游园会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担任主理人,负责店铺经营。开设了十七个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摊位,包括:灯谜、佳肴、书法、蹴鞠、投壶、书签、古筝、茶艺、弈棋、糖画、香韵、知味、雅集、纸鸢、漆扇、花钿、取香。此外,还特别增设鱼灯舞、粤剧、舞狮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摊位,让非遗“触手可及”。

此外,本次活动特别设置公益环节,各摊位营收将作为爱心基金捐赠新疆塔合曼乡小学。该校连续两年向新疆学子捐赠校服与学习用品,践行“文化传承与责任担当并重”的教育理念。

梅沙双语学校坚信,传统文化不是沉睡的标本,而是需要被青春体温捂热的文明火种。希望通过节气教育,让学子在感知文化根脉的同时,成长为兼具民族自信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

(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编辑 张敬媛  二审 玄伟东  三审  朱海燕

(作者:深圳特区报 张敬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