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走廊’在我脑海酝酿一年了,如今在深圳蛇口片区落地实现,不仅是我与深圳再次相逢的奇妙缘分,也是我通过这一项目,去完成艺术与社区的深度对话的新尝试!”深圳艺术周特别单元项目“赵半狄的熊猫走廊”,由招商文化联合商管团队共同策划,艺术家赵半狄创作的三件熊猫主题公共艺术装置《蓄势待发》《涓》与《泞》,串联起海上世界、汇港二期及太子湾花园城三大地标,受到观众的热捧。
艺术家赵半狄
日前,记者独家专访了赵半狄。赵半狄身穿黑色的休闲外套,坦然地讲述着个人的艺术状态。他向记者展示在招商大厦28楼拍摄的熊猫装置,“从高空往下拍,很清晰,换个视角看,更有意思”。在采访期间,他与自己熊猫公仔一起出镜。“我一直期待带着作品再度来到深圳。蜿蜒的蛇口挺美的,对于落地我心中的‘熊猫走廊’,是个不应错过的地方。”
位于海上世界C区 水秀舞台的作品《蓄势待发》
赵半狄1966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创作涉及行为、绘画、影像、时装、电影、社会介入等。“熊猫”是赵半狄最为人熟知的艺术符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熊猫创作的执念让他成为了这一题材的重要承载者。从1999年的《熊猫人》系列开始,他推动了当代艺术的讨论,在油画、行为艺术及影像等多个领域探索熊猫的无限可能。
熊猫形象与赵半狄互为身影,成为跨越绘画、行为、影像等多种媒介的核心符号。2021年,他首次尝试雕塑创作,将内心对现实的温柔期盼与复杂感受注入熊猫的姿态中——或躺卧沉思,或蓄力跃起等的造型下交织着超越现实的美学气息与鲜明的个人风格。
位于海上世界汇港二期的作品 《涓》
“萌届顶流”熊猫落户在蛇口蜿蜒的海岸线上。跨度近十米的大型充气艺术装置形式不仅放大了熊猫的萌点,也让观众“零距离”与之互动。当熊猫占领蛇口,赵半狄的治愈系艺术如何重构城市空间?赵半狄也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本来只打算来一只熊猫,后来主办方跟我说,能不能再多加两只,我欣然答应,于是开始构思,在蛇口海岸线上,如何呈现这三只熊猫。最后‘熊猫走廊’在蛇口有了落点,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赵半狄熊猫走廊”里三件熊猫主题公共艺术装置——《蓄势待发》《涓》与《泞》,有不同的形态与状态、个性。赵半狄说:“为什么我的熊猫可以被辨识出来?是因为我赋予了人的状态、情感在里面。它们身上都有我自己情感的投射,已经跟我融为一体了,这是作品与人产生共鸣的前提。”
位于太子湾花园城滨海长廊的作品《泞》
在《涓》的作品里,一只熊猫安静地卧躺,梦想正在发芽。在赵半狄眼中,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年轻人充满梦想;在《蓄势待发》里,这只熊猫已经从睡梦中匍匐起来。赵半狄还给它起个小名《不想躺平的熊猫》。“无论是世界和人生充满不确定性,专注于自身,不断超越,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到了《泞》,熊猫在艰难险阻中不断前行,有一种韧性,更有一份坚持。
谈到创作观,赵半狄坦言,他还是要成为一个“自私”的艺术家。“有很多观众会问我,艺术家要考虑观众还是艺术家自己的感受多一些?我的答案是,我特别关切自己真实的感受。当我特别尊自己感受时,创作的作品反而让观众更有共鸣。熊猫是个大logo、大IP、可爱的符号。我遵从内心的真实,去真诚地创作,所以每一只熊猫作品都有我的内心。”
赵半狄创作的公益戒烟海报曾在深圳第二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亮相
谈及选址,赵半狄回忆了与深圳“久别重逢”。25年前,赵半狄受邀来何香凝美术馆主办的第二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当时,深圳不仅是年轻包容的城市,也成为赵半狄艺术的“试验场”。他所创作的以他和熊猫为主角的一系列海报立在华侨城过街天桥上。“那次展览很成功,这种观念当时很新颖,反响很热烈,也让我感受到深圳艺术的朝气,同时也启发我去思考通过更多元的创作,进一步打破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壁垒”,回忆起这段历史,赵半狄感触颇多。
“25年后,深圳文化艺术的中心从华侨城逐渐漂移到蛇口文化艺术片区。而我的熊猫装置不仅是一个符号,更象征着一个深入社区的文化探索。”海上世界的“量子熊猫”,通过AR技术实现了与公众的互动;汇港二期的“熊猫交易所”,则将区块链艺术引入了实际应用;太子湾的“共生舱”亦是一种沉浸式疗愈空间的尝试,这些都在不断融入科技元素,推动城市公共文化的发展。
孩子们带着熊猫帽子在熊猫装置前唱歌
在赵半狄看来,熊猫不仅是地域符号,更是跨越边界的共情载体。“说起熊猫的在地性,大家会想到四川和成都,而我的熊猫拥有更多人的基因,它是我,也是你。我的熊猫的在地性,就是与当地公众产生互动,特别是心里的感受。”
通过装置与公众的互动,赵半狄试图打破地域符号的局限,激发人与城市的情感共鸣。“很多观众在我的熊猫作品中感受到治愈,变得温暖,彼此安慰,让美好生长蔓延,这就足够了。”
观众在“赵半狄的小窝”分享
艺术家旺盛的创造力和温暖的爱意结合时,动力和方向会互相成就。“创造”和“温暖”交集在一起,汇成了赵半狄新近的创作“赵半狄的小窝”。赵半狄介绍,他从2020年开始这一项目,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国内外的十余个城市。在“小窝”里,熊猫仍是主角,小窝的亲切氛围让人打开心扉真诚地交流。“希望有机会将‘小窝’带到深圳来,与观众面对面。”
以熊猫为媒介,赵半狄希望通过这种艺术与城市的对话,让公共空间成为艺术发生的现场,让每位行人都能在滨海边与艺术相遇。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