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买了机票就降价 “反向驯化”真的有用吗? 旅游业界人士提醒清明节购买机票有“策略”

深圳特区报记者 沈勇
03-30 19:0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机票太贵了,我要去坐高铁”、“太贵了不出门了”……清明前夕,关于“反向驯化”让机票降价的话题在网上热传。然而“反向驯化”真能让机票降价吗?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发现此举并不靠谱,反而是错峰出行、起“早”贪“黑”等购票“策略”能淘到便宜机票。

“反向驯化”机票不降反涨

“清明回老家的机票涨疯了!大家一起罢买,看价格降不降!”清明前夕,深圳某互联网公司员工小林在微博发起“反向驯化”话题,呼吁网友集体抵制高价机票。然而三天后,当他再次搜索深圳飞潮州的航班时,价格不降反升,单程经济舱从480元飙至720元。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数据对抗”,最终以失败告终。

“反向驯化”的概念在年轻群体中悄然流行,网友们通过发布“太贵了”“改高铁了”等言论,试图让航司销售系统误判需求、主动降价。然而,多家航空公司及在线旅游平台(OTA)明确回应:“机票价格由航司动态调控,与社交平台上的情绪表达无关。”

有航司市场部负责人解释,航司定价基于实时供需数据,例如特定航线的搜索量、预订进度、历史客座率等。“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无法被系统抓取,更不会影响价格模型。”他说。

以今年清明节为例,深圳飞往梅州、汕头等粤东地区的航班搜索量同比增加35%,航司随即上调票价,部分航班涨幅超过50%,而社交平台上的“罢买”声浪对价格毫无抑制作用。

清明出行的“价格迷雾”

“明明昨晚看还是380元,今天一早变成550元,这是被大数据盯上了?”在福田区工作的陈女士抱怨道。实际上,价格波动背后是航司复杂的收益管理系统与清明假期供需关系的双重作用。

“航空公司动态定价有底层逻辑。”某OTA平台华南区负责人介绍,航空公司将航班座位分为多个子舱位(如Y舱、B舱、M舱等),每个舱位对应不同折扣。

以深圳飞揭阳航线为例,清明前一周低价舱位(如M舱)被迅速抢空,系统自动切换至高价舱位(如Y舱),价格瞬间跳涨。此外,清明期间返乡祭祖、短途踏青的需求叠加,进一步推高了热门航线价格。

针对“平台杀熟”的质疑,该负责人坦言:“航司给平台的佣金固定到每张机票多少钱,高价票并不会让平台多赚一分钱。价格差异主要源于航司分配给不同渠道的舱位库存。”例如,某航司在A平台释放更多低价舱位,而在B平台保留高价舱位,消费者“多平台比价”才是王道。

清明机票博弈的“实战智慧”

与“反向驯化”的思路不同,经常往返外地的自由职业者黄先生更擅长策略购票。“我会紧盯航班起飞前7天和3天的凌晨,”他分享道,“航司通常会在这两个时间点释放退票或未支付的占座。”凭借这一方法,他在清明前一周以310元抢到了深圳飞揭阳的原价580元机票。

“与其在社交平台喊话,不如让技术替你盯票。”深圳市旅游协会专家建议。例如,在某平台设置“深圳-潮州”航线降价提醒后,系统会自动监控价格波动,并在低于历史均价10%时推送通知。

“锁定‘红眼航班’与中转联程也是不错的选择。”旅游协会专家表示,清明期间,深圳飞往部分三线城市的直飞航班价格高企,但选择凌晨的“红眼航班”或“深圳-广州-目的地”的中转方案,可节省30%以上的费用。

“安全出口座位、前排宽松座位通常被航司预留,不会全部开放线上选座。”深圳机场值机柜台工作人员透露,“提前2小时到现场申请,成功率较高。”

有旅游业人士提醒市民,与其对抗算法,不如学会利用规则——毕竟,清明的意义在于追思与团聚,而非为一张机票耗尽心力。

编辑 刘彦 审读 党毅浩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沈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