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丨创新融资模式让更多“幼苗”向阳而生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尹传刚
03-26 09:2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这样的效率在传统信贷模式下难以想象,我们靠这笔贷款加快生产,订单效率提升30%”“拿到贷款非常激动,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让一些中小微企业发出如此感叹的,是深圳首创的“园区贷”。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但规模小、信用记录不完善等因素,使得其常碰到融资难题。

深圳“政园银”模式,是由政府、园区、银行多方共同发力,深圳金融监管局、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搭建政策框架,产业园区提供数据支持,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的组合式创新。深圳“政园银”模式创新推出的“园区贷”,为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了一种解题新思路。通俗来讲,其风控逻辑在于产业园区、银行等多方协同下,银行能依托园区方提供的入驻企业的多维数据,对相关企业进行打分,确定企业贷款结构,完成授信审批。“园区贷”将企业“软实力”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解决的正是园区企业“贷不到”和银行“不敢贷”的问题。

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被大幅激活,“看不见的信用”在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自去年7月推出“园区贷”以来,银行对试点园区内企业授信177户,授信金额110.86亿元,平均贷款审批时限5个工作日。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效率,还为企业在科技创新、市场竞争中争取了宝贵时间。

值得关注的是,“园区贷”聚焦初创期中小微企业,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特别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金融工具的创新,也是经济发展逻辑的深层变革。当金融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精准流动,当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能够凭借创新能力获得融资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就能发生美妙的化学反应,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园区贷”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益探索。期待其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惠及更多中小微企业,让更多“种子”“幼苗”向阳而生、茁壮成长,孕育出新质生产力的广袤森林。

编辑 刘彦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尹传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