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好房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与此同时,住建部正在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其中“住宅层高不低于3米”的新规引发广泛关注。
当前深圳住宅的建设标准和相关执行情况与即将面世的“新国标”存在哪些差异?新的政策导向将会给深圳房屋建设和本地居民带来哪些影响?读特新闻记者近日走访了深圳住宅楼盘,并采访了建筑设计领域专业人士。
深圳不少商品房已达到“层高3米以上”标准
读特新闻记者走访发现,深圳不少新建、在建住宅项目已经达到或高于3米层高标准。一些项目尽管立项时间较早,但由于市场需求推动,仍实现了较高品质的建筑设计。
位于深圳福田区的某新建小区。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某新建小区于2023年下半年交房。一名房产中介向记者介绍,该小区于2017年批地立项,虽然按照当时的标准规划建设,但单层净高已达到2.9米,层高大约3.1米。一位已入住的业主告诉记者,用APP测量显示,卧室装修后的净高约为2.7米,采光和通风条件良好,居住起来较为舒适。
另一处位于罗湖区的某在建楼盘则是城市更新项目。在实体样板房内,一位营销人员介绍,该项目目前已开启预售,将按精装标准交房。住宅楼单层高约为3米,除去楼板后,净高约为2.8米。他补充说,“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现在的新建项目基本能达到这个标准了。”
位于罗湖区的某在建楼盘。
筑博设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王龙川在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作为房地产市场较为成熟的城市,从2010年前后,大部分商品房在建设中已经达到甚至高于层高3米的标准了,但仍有少部分受市场调价较小的特殊住宅仅为2.8米层高。
他提到,随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24版)等国标规范的执行,在层高方面其实提出了隐性要求。例如提高楼板空气声隔声、撞击声隔声性能的标准,需要增加楼板厚度或增加隔音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层高不得不提升。此外,《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2024版)的修订,优化不计容面积、核增空间、有效提高得房率等内容,也给提高住房舒适度提供了相应保障。
为什么要给房子“身高”调标准?会带来哪些影响?
为什么“好房子”的层高必须达到3米以上?以往相关标准又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早期的住宅标准《住宅建筑规范》(2005版)、《住宅设计规范》(2011版),都提出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4米的强制性要求。而关于层高的要求来自《住宅设计规范》(2011版),其中规定“住宅层高宜为2.8米”。所谓层高,是指从本层地板到上层地板的距离,包含楼板厚度和净高。在日常购房中,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净高。
2022年3月,住建部发布《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及“新建住宅层高不应低于3米,卧室、起居室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5米”。2023年6月,住建部部长倪虹在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好房子”概念,全国多地陆续进行相关实践探索。例如,山东、江西、河南、江苏以及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经对住宅层高标准进行了调整优化。
“3米层高只是‘好房子’的一个重要维度。”王龙川解释说,居住的高度、净空、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采光、通风以及防噪隔音等,都是评价“好房子”的标准。其中净空、采光、通风等维度可通过更高的层高直接改善。研究表明,层高每增加0.1米,室内通风效率提升15%,采光均匀度改善20%,心理压抑感降低30%。不仅如此,更高的层高也能为全屋智能吊顶设备的布置提供更多物理空间,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
王龙川进一步表示,除了明显的居住舒适性提升,新的层高标准的落实也会对房屋建造和市场带来广泛影响。
首先是用材增加,包括钢筋、混凝土等基础材料以及门窗尺寸的增大等;其次是房屋自身高度增加后,建筑荷载增大,地基承载力需相应提高,同样需要更多投入;此外,人工与机械成本提高,更高的建筑高度意味着施工难度和设备要求的提升。根据业内标杆企业的测算,房子层高每增加10厘米,建设成本大概会增加3%—5%。具体到深圳,预计每平方米建造成本将额外增加80—100元。
深圳某在建楼盘样板房。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提高层高之外,住建部在提出的“好房子”标准的同时,还强调了推广新技术、新材料的重要性。其中,新技术包括全屋智能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隔音、渗漏、开裂等常见问题;新材料的应用也将提高房屋的耐用性和安全性,确保房屋在长期使用中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意味着,随着房子标准的提升,建筑设计理念、材料选择和施工技术层面也将面临全方位的调整。
“新的政策导向已经对我们产生了实际影响。”王龙川透露,其近期负责的某项目,原本上个月就已完成设计方案,但在全国两会期间新标准信号释放后,与项目方经过协商紧急调整了新的方案,以规避后续报批风险,确保符合新规范。
新旧更新改造如何衔接“好房子”标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住建部部长倪虹明确指出,各地在落实“好房子”标准时,首先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重点。同时不仅要把新房子建设成“好房子”,也要结合城市更新,把老房子想办法改造成“好房子”,其中提到“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都要纳入改造范围,因地制宜实施改造”成为“惠民生”更新项目的重要部署。
正在等待更新改造的深圳某老旧小区。
对现有的老旧住宅进行改造,是否能够全面与“好房子”标准接轨?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哪些难点?
对此,王龙川表示,许多老旧住宅原有层高、基础荷载等硬性条件难以改变,机电设备走管等调整也较为复杂。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局部优化来改善现有住房的舒适性和功能性。例如,通过合理分割空间布局,在不改变荷载或在满足加固条件下优化室内格局。
此外,还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升居住质量:安装智能家居系统,加装中央空调或地暖,提高温湿度和空气洁净度;更换透光性强的玻璃、进行隔音改造;加装电梯提升便利性,特别是对老年居民的居住体验具有显著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老旧住宅的改造工作不同于新房开发,后者有统一的交付标准,而前者在组织方式、改造方案、改造标准以及如何协调各户不同需求和期望方面,仍存在不少挑战。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开展改造、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是实现“好房子”标准在老旧社区落地的重要方向。
可以预见,未来“好房子”政策的落地和“新国标”的推行,将加速推动深圳住宅品质全面提升,同时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绿色、智慧化发展。这不仅是对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化,也将对城市规划及房地产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