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含水量 ↑ ↑ ↑

深圳发布
03-22 10:29
摘要

悠悠水文化 行吟鹏城间

3月22日

是第三十三个“世界水日”

深圳,这座依水而建的城市

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

本月初

东深供水工程

这条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

迎来了通水的第60个年头

金湖泵站

这项见证粤港情深、血脉相连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自1965年3月1日通水以来,已累计对港供水300亿立方米,为香港社会稳定和经济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香港三面环海,淡水资源匮乏。1962年至1963年,香港遭遇了罕见的严重干旱,连续9个月滴雨未降。最艰难时,港英当局实施最严格制水措施,规定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时,并持续了接近一年。找水挑水成为市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连年幼的孩子也加入挑水行列,成为了许多香港市民难以忘却的时代记忆。

1963年,香港遭遇历史罕见大旱,缺水严重。为缓解水荒,港府征得广东省同意,租用多艘油轮,往珠江口抽取淡水。图为满载淡水的油轮正在码头卸下淡水的情形。

香港严重的旱情牵动着党中央和祖国人民的心,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国家决定兴建东深供水工程。此水只从东江来,一路“倒流”润紫荆。为早日实现通水,解决香港同胞饮水难题,国家动员一切力量,全国15个省(直辖市)50多家工厂,调整生产计划,赶制机电设备,号召珠三角地区上万名建设者,组织在校学生,迅速汇聚到石马河畔,投身到艰苦的施工建设当中。

1964年2月,广东省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在东江——深圳沿线80多公里战线上,全面铺开东深供水工程建设。

正是依靠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建设者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工程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6座拦河坝、8级抽水泵站、17座大型闸门,贯通83公里河渠管道,逐级提升东江水,一路“倒流”入香港。1965年3月1日,满载祖国深情厚谊的东江水,越山而来、奔腾入港,从此结束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在工程落成庆祝会上,港九工会联合会和香港中华总商会赠送两面锦旗上书:“心怀祖国,饮水思源”“江水倒流,高山低头;恩波远泽,万众倾心”。

自通水以来,粤港双方始终保持良好的合作,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双方签订了13份供水协议。近年来,广东省水利厅与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水务署就供水和水利科技合作开展了近十次交流合作,取得了广泛的共识,提升了供水安全保障水平。2020—2024年连续五年对港年供水量超8亿立方米。

2024年1月30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通水,为香港提供最高10立方米每秒的应急备用水源,进一步提高香港等城市的供水安全。

在过去的一年里

深圳在水资源利用以及保护上

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2024年1月30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通水,西江水入深,“两江并举”水源供水保障格局基本形成,每年新增8.47亿立方米境外水源,境外引水能力提升至24.4亿立方米/年。承接西江来水后,公明水库成为深圳第一个蓄水量超1亿立方米的水库。

✅开展150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设施升级改造,防洪调度能力大幅提升。全面加强水库标准化管理,14座水库通过标准化验收、7座中型水库通过省级验收,推进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公明水库、铁岗水库、恩上水库以及盐田区入选水利部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试点。

✅印发《深圳市水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实现水资源充足均衡、水安全韧性稳固、水环境全面创优、水生态绿美健康、水文化特色彰显、水经济蓬勃发展6方面工作目标,提出7方面25条措施68项任务,并配套70个重点建设项目。

✅积极融入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全年新建、改造碧道150公里,光明湖、梧桐山河、牛湖水入选省级绿美碧带建设项目。开通鲲鹏径铁岗水库支线。茅洲河、大沙河获评省级水利风景区,接待游客超28万人次。深入推进省级水经济试点建设,建成观澜河干流碧道古墟段,开发2.7公里“观古通澜”水文旅线路,观澜古墟客流量突破240万人次。

……

大家也能切实感受到

身边的环境越来越好

周末可以去的地方越来越多了

说到周末可去的地方

深圳有许多文化遗迹

它们或因水得名、因水闻名

或因水而生、依水而兴

反映着不同的水文化内涵

永兴桥

永兴桥

是深圳仅存的一座

古代三孔石拱桥

位于宝安区清平古墟内

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新安县监生曾桥川修建了此桥,并命名为“永兴”,寓意永远兴旺。后因永兴桥“日久倾颓”,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新安县武生曾大雄、钦赐翰林曾联魁等倡捐重修。永兴桥为三孔墩式石拱桥,全长50米,面宽3.4米。桥身全用花岗岩条石砌成,桥头的望柱上雕刻有小石狮,桥面正中间的栏板上刻有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的浅浮雕图案,结构严谨,造型美观。

清嘉庆版《新安县志》记载:“永兴桥,在新桥村之西,锁前溪而跨两岸,当往来要冲,东接黄松岗、乌石岩诸路,西连云林、茅州诸墟。”

永兴桥下,新桥河与茅洲河汇合注入珠江口,因地理位置特殊,永兴桥曾在这一带的交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清嘉庆年间,永兴桥东岸建立了清平古墟,又称清平街、桥头村;清末,一座高大的炮楼在永兴桥东侧拔地而起,它便是广安当铺,后被改建为新桥粮仓……

如今人们站在永兴桥上远眺,依然能够看到这些保存至今的历史建筑。1984年,永兴桥被公布为第四批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再次修葺。宝安区政府对清平古墟、永兴桥以及桥下的人工湖开展了大规模全面整治,随着周边环境的修整重建,永兴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驻足观瞻。

龙津涌

龙津是沙井的古称

沙井古墟拥有上千年的文化底蕴

一条古老的河涌从沙井古墟中蜿蜒而过

经辛养旧村、沙三旧村、蚝四旧村

流入茅洲河一级支流衙边涌

它就是龙津涌

鸟择林而栖,人择水而居。古时人们以龙津涌为轴线在两岸生活,形成东西两侧宗族村落。时光流转,龙津涌经历了从汹涌澎湃到涓涓细流的变化,见证着沙井村落的兴衰。

龙津涌东西两侧的宗族村落

龙津涌环绕在归德盐场盐课司衙门的南边,盐课司衙门是深圳古代的经济中心,而归德盐场是宋元明清时期广盐的重要生产基地。龙津涌沿岸历史风貌建筑众多,除了归德盐场盐课司衙署旧址,还有800年历史的南宋建筑遗址——龙津石塔,建于明代的“生命之泉”——围头井,以及古庙、古祠堂、古牌坊、古树等。

沿河行走,可以欣赏一场“时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城市现场展”,看潮流与历史碰撞交融。蚝、盐、海这些本地元素,以装置、影像、壁画、涂鸦、论坛、市集等形式展示,为龙津涌注入新的活力。河道边的芦苇肆意生长,充满着生命的欢乐,驻足岸边,好不惬意。

逛累了,可以在石椅上静坐,感受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在休闲草地上平躺,享受岁月静好的休闲时光;也可以在亲水台阶边戏水,体验河流的原始魅力。

罗湖桥

走进罗湖口岸

在广(州)深(圳)铁路东端

有一座饱经沧桑的铁架桥

它一头连着深圳

一头连着香港

是深圳最古老的桥

也是中国第一条

通往世界各地的桥

——罗湖桥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深圳河上就有一座石板桥,到清朝变成了木桥。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正月,广九铁路开工时,中英双方商定修建三孔的罗湖桥,到了1911年底,中英两段铁路接轨联通,从此,罗湖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1978年的罗湖桥。何煌友/摄

罗湖桥可谓是“历经磨难”,抗日战争期间两次被拆毁,直到1949年10月19日,随着深圳解放,罗湖桥才再一次回到人民的怀中。

1984年的罗湖桥。何煌友/摄

当时的罗湖桥桥面狭窄,只能走火车,桥上也没有顶棚,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多次对罗湖桥进行改扩建。今天的罗湖桥双层人行桥竣工于1985年5月,而现在的铁路桥建于2003年9月,出于防洪需要,桥的跨度增加了8米,而百年历史的铁路老桥被整体平移到香港,作为文物被永久安置。

当年,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奠基人邓稼先、郭永怀、钱学森,以及李四光、华罗庚等一大批科学家和各界名人,从海外归来建设新中国时,都是从罗湖桥入境的。上世纪60年代初开通的,专门为香港同胞供应生活物资的“三趟快车”,也是从罗湖桥上过去的。

罗湖桥见证了深圳河两岸风雨沧桑,跨越了百年历史长河,如今正续写着新的辉煌。

悠悠水文化

行吟鹏城间

鹏城的水

滋养着生命

孕育着文明

(综合来源:广东省水利厅、中国水利、水利新语、深圳市档案馆、i深圳、观澜古墟、深圳水务、罗湖发布)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