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云子餐厅:与无声和鸣,让“不同”成为力量

读特新闻记者 彭杰
03-17 15:54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八年融合之路牧云子餐厅是一家专营特色云南菜的餐厅,2017年,餐厅洗碗部招募了第一位听障员工。

“谢谢微笑天使们的精彩演出!”在《感恩的心》旋律结束后,观众席除了掌声,更举起了一片手势——双手拇指反复屈伸,这在手语中是“谢谢”的意思。台上的11名演员见到后,纷纷露出笑容,他们胸前的工牌上统一印着笑脸,标注着“听障服务人员”,大家更习惯称他们“微笑团队”。这是3月16日深圳牧云子餐厅13周年庆典现场,也是这家企业融入“无声服务”的第八个年头。

从后厨到前厅:八年融合之路

牧云子餐厅是一家专营云南特色菜的餐厅,2017年,餐厅洗碗部招募了第一位听障员工。“他们(听障人士)找工作确实不容易,洗碗可以合理避短,他们正常找工作,我们就正常招!”餐厅创始人李绍忠说。

听障同事的勤快细致很快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李绍忠想为他们开辟更多岗位。当第一位听障员工从洗碗岗调到前厅时,餐厅里炸开了锅:“服务员要说话,他们怎么和客人沟通?”创始人李绍忠却坚信:“有些能力比语言更重要。”

起初的日子并不容易。听障员工把便签纸揣在口袋,随时准备写字交流;健听员工则自发组成“手语小组”,把“加水”“带客”“结账”等指令编成简单手势。令人意外的是,几个月的磨合期后,听障服务员的好评率反超普通员工——他们总能在客人抬手前添上茶水,发现孩子打翻饮料时,清洁工具已经悄然被送到桌边。

“眼里有活。”老顾客周女士印象深刻。有次她感冒咳嗽,还没开口,听障服务员就端来了温热的罗汉果茶。“后来才知道,他是看我揉了好几次喉咙。”

员工间形成了独特的协作生态。健听员工掌握基础手语,听障员工通过观察微表情预判需求。在周年庆舞台上,听障员工与健听同事们一起表演舞蹈,通过观察同事节奏跟上节拍,婀娜舞步和着音乐翩然起舞。

“平等不是口号,是机制和氛围”

在牧云子,听障员工与其他员工同工同酬、同吃同住,同样拥有晋升通道。从洗碗到传菜到服务员再到主管,听障员工经过全周期的成长会晋升为管理层,“除2人因家庭原因离职,整个听障团队保留了极高的留存率”,李绍忠介绍说:“我们氛围很好,把他们当普通人,该批评就批评,他们不需要优待,他们在乎的是平等。”

随着听障员工的口口相传,牧云子餐厅在听障群体中的口碑也逐步传开,每次有岗位需求,内部推荐和主动应聘就纷至沓来。去年8月,湖南人小王的爸爸从其他听障朋友处得知了牧云子的情况,连续数次打电话恳请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们说不需要工资,只希望孩子能有一个正常融入社会的机会。”恰逢位于车公庙的牧云子火锅烧烤分店招聘,小王顺利入职了,“工资当然得给。”李绍刚笑道。这家分店采用扫码点餐、线上结账的方式,简化了听障人士的服务场景。“未来我们计划按照这样的形态复制,店内听障人员和普通员工各一半。”

向善意奔赴,让“不同”成为力量

牧云子的实践正在重塑人们对“沟通”的认知。商务宴请的客人学会用手语道谢,家长带孩子体验“无声点餐”,爱心机构前来学习协作经验。最让员工难忘的,是一位醉酒喧哗的客人,在听障服务员指向微笑工牌时(工牌上有听障服务人员提示)递上解酒茶后安静下来,离开时用手语比出“谢谢”。

这家曾被质疑“理想主义”的餐厅,用13年发展,8年实践证明:真正的共融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让差异创造价值。当多数企业用分贝衡量效率时,牧云子选择用眼睛倾听,用行动说话。正如创始人李绍忠所说:“我们没想改变世界,只是想让每个认真工作的人,都能体面地站在阳光里。”

入夜,餐厅玻璃窗映出两个世界:窗外是深圳川流不息的车灯,窗内是听障员工擦拭桌面的专注与健听同事收拾餐具的轻响。这份动静交织的日常,恰是对“平等”最朴素的诠释。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高灵灵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彭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