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海蛞蝓”海洋公民科学行动分享会收官

读特新闻记者 许家宜
03-15 22:58
摘要

“海洋公民科学是公众与海洋科学的创新结合,是公众科学了解及保护海洋的重要连接方式。”

3月15日,由深圳本土海洋探索机构蓝蹼生态和公益组织深圳市水域搜救志愿者协会举办的“看见·海蛞蝓”海洋科普分享活动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举行。作为“海洋公民科学家计划”2025年首发内容,活动吸引逾50名公众及志愿者参与。

“海洋公民科学家计划”是一项由深圳本土海洋保护组织-蓝蹼生态发起的公众科学实践项目,旨在汇聚多元社会力量共同探寻海洋生态奇观,通过科学认知与行动参与构建全民守护蔚蓝的长效机制。2025年,该计划将推出“看见·海蛞蝓”(SEA· SLUG)系列科普活动,以深圳“海底舞者”——海蛞蝓为焦点,联动深港两地海洋保育者,通过水下摄影技巧分享、生物认知分享,深化公众对近海生态的认知与守护行动。活动中,深港专家通过“理论+实践”双模块教学,带领公众完成从水下摄影到物种识别的全流程体验。



深圳海洋公民科学家计划发起人赵鑫彤老师,在活动中分享了122种海蛞蝓影像资料,其中68种生活于大鹏或广东海域,并讲解了海蛞蝓的基本情况与分类。来自香港蓝宇宙海洋保育基金的资深水下摄影师钟卓辉老师则带领公众了解水下摄影当中光及距离对生物拍摄的影响。此前海洋公民科学家志愿者已积累大湾区海洋生物影像素材200多种,为深圳海洋生态研究提供重要民间样本。香港专家指出,此类信息将填补大湾区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空白。


“海洋公民科学是公众与海洋科学的创新结合,是公众科学了解及保护海洋的重要连接方式。”目前通过项目培训,已有30多名志愿者获得“海洋公民科学家”资格,并已陆续参与到海洋生态观察中。

这场由深港两地水下摄影师参与分享的活动,已在每个参与者心中播下公民科学的火种。他们对海洋生态的不断记录,将成为重塑蔚蓝的星光。期待更多人加入保护深圳海洋生态的活动中,当每一份民间记录汇入科学长河,守护海洋便不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行动。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张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许家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