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大学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指出,当代未成年人“数字化生存”程度不断提升,在享受数字生活带来快乐和便利的同时,一些未成年人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的依赖不断加深甚至成瘾,这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仍然需警惕。
网游沉迷等风险仍是巨大挑战
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未成年人平均网龄超过6.3年,中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平均年限达到4.87年,最长的达到15年。网络运用时间增多,运动时间随之减少,视力问题愈加严重;便捷的信息服务导致主动思考减少,亲子间沟通不足,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欠缺指导;不良信息、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等网络风险严重危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网游沉迷等风险仍然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巨大挑战。网游沉迷是家长和舆论长期最为关注的话题,而近些年,短视频、直播等也容易让未成年人过度上网。而这些问题,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则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表征,也折射了更多的社会问题。
该蓝皮书认为,长期以来,“网瘾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标签,给部分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困扰。多年来,有关各方针对网瘾青少年不断探索矫治纠正方法,但多数收效甚微,有些方式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近几年,作为一种新的视角,社会工作开始介入青少年“网瘾”问题,在帮助未成年人摆脱网络依赖、恢复正常生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开展和队伍建设刚刚起步,各方面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认识和制度保障不足,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障碍,急需相关方面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社区保障等体制机制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应重视网络流行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
蓝皮书还指出,青少年群体对网络流行文化较为敏感,追新逐潮;网络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言语和行为;青少年群体在网络流行文化热点事件中的参与度高。
该蓝皮书指出,网络流行影响未成年人的言语和行为。
调查显示,累计超过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流行语(经常使用+较多使用+有时使用,62.2%),仅有9.8%的未成年人“从不使用”网络流行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未成年人占大部分(见图1)。如果按照量表进行加权计算,未成年人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整体得分为40.5分(百分制),也就是说,生活中未成年人大约有四成会使用网络语言。而另一项数据表明,只有三成(33.2%)未成年人从不模仿网上的行为,五成未成年人学唱网上流行歌曲,近两成(19.5%)未成年人会模仿网络说话的方式。而对网上流行的娱乐活动、网上流行的东西、网络游戏中的人物、网上流行的新玩法等,部分未成年人会模仿或购买(见图2)。调查显示,网络流行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日常语言和行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同时,未成年人熟悉很多网络流行语。调查显示,超过半数(55.0%)的未成年人表示熟悉一些网络用语。在众多网络用语中,未成年人熟悉程度较高的为娱乐综艺方面用语,如“cp”(36.5%)、“skr”(22.4%);其次为社交方面用语,如“养火花”(17.8%)、“扩列”(17.5%),此外,15.8%的未成年人熟悉源自漫画《七龙珠》的词语“战五渣”(见图3)。
另外,未成年人喜欢明星和游戏高手等网红,以后更希望成为艺术家、明星。调查显示,在未成年人喜爱的“网红”中排名前20位的可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娱乐明星类;二是网络游戏解说和电竞选手;三是短视频创作红人;四是带货主播。另约有两成人(17.6%)与自己的偶像或明星在网上有过交流。
此外,调查显示,在未成年人对未来的职业期待这一问题上,明星(18.0%)、游戏玩家(17.2%)高于科学家(14.6%)、医生(13.3%)、企业家(12.0%)等,网红(9.4%)高于作家(9.0%)、工程师(5.9%),艺术家(18.4%)高于企业家(12.0%)、高级干部(11.2%)。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未成年人对娱乐明星、游戏玩家及网红等职业的认可(见图5)。
该蓝皮书建议,应该从更宏大的视野认知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意义,高度关注网络流行文化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呼吁青少年摒弃和远离不健康的网络流行文化,警惕网络流行文化背后资本市场等运作造成的青少年及其家庭的矛盾和损失。
城乡使用行为差异等五大未成年人互联网行为问题需关注
该蓝皮书指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行为还存在以下特征及问题:
一是互联网全面普及后,需关注城乡使用行为差异。
相较于“80后”“90后”的互联网使用情况,“Z世代”的互联网使用率几乎达到100%。随着千元手机、低价流量的普及,城乡地区在互联网接触率上的差别基本消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城乡之间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不存在差异。未来城乡的互联网差异将逐步从“能否使用”过渡到“如何使用”。本次调查已初步显示,城乡未成年人在上网设备、接触内容、用网时长和使用频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随着手机成为网络接入的主要终端,农村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而如何加强规范引导,提升乡村地区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
二是网上课堂的适用性和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此次调查显示,对于网课持“喜欢”或者“不喜欢”态度的未成年人数量接近。另外,长时间网课对学生视力的影响值得关注。调查发现,未成年人主要通过手机上网,占比达到75%以上,而用电脑上网的未成年人仅占14%。按一节网课40分钟计算,大部分学生在疫情期间每天用手机连续听课4~6小时,时间过长,上课效果不太好,且手机屏幕较小,易造成未成年人视力损伤。
三是智能化产品逐渐进入未成年人生活。
未成年人已成为智能化产品使用的先锋群体。随着AI、5G、物联网等智能技术的不断普及,居民进入智能互联时代。青少年使用智能产品的频率和时长日渐增多。调查显示,12.4%的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机器人上网,20%的人使用智能手表上网。
但其影响值得关注。在有效帮助未成年人群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出行、交流成本同时,智能技术背后的“算法黑箱”“信息黑洞”“隐私侵权”等问题也日渐浮出水面。伴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流行,城乡未成年人在知识获取上可能面临新一轮的“数字鸿沟”,城乡未成年人在线教育方面的“智能鸿沟”可能会进一步加深。
四是互联网流行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容小觑。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巨大。调研数据显示,未成年人对网站视频、短视频、二次元文化、网络文学、直播和论坛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尤其是使用视频类App的未成年人已占其总人数的六成以上。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呈现出不少新的特征,值得关注。如“227事件”背后的资本、粉丝群体与社会力量的角力,使事件呈现出复杂性,事件也从粉丝、同人文化演变成全民对于资本控制、教师言行、教育问题等的全民大讨论。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背后的消费行为也不容忽视。
五是信息时代的家庭教育和代际关系值得关注。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教育生态和代际关系产生巨大影响。首先,信息时代的家庭教育愈发强调监护者的主体责任。除了有效保障未成年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权益外,有关媒介素养培养的主体责任开始显现。家长如何提升自我媒介素养,并在此基础上配合学校,重视、引导未成年人的媒介理念,成为关键问题。
其次,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成为影响新时代代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虽然大部分被调查的未成年人具有较好的自控性,但仍有超过一成的人数表示会因此与家长起冲突。
编辑 范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