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腾讯旗下AI产品“腾讯元宝”因用户协议内容陷入舆论旋涡。据了解,原协议赋予腾讯对用户内容的永久使用权,调整后的协议则明确了用户内容的权属归用户所有,并限制了腾讯对内容的使用范围。——此事引发公众讨论:与人工智能交流产生的内容和成果,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谁?
从今年年初接入DeepSeek斩获大批流量,到登顶苹果应用商店AI APP“销冠”,腾讯元宝用了不到二十天时间。与之相对应的,是AI技术的飞速发展。法律人士在采访中向读特新闻记者透露,在此背景下,著作权法面临着空前的挑战,AI生成内容的版权保护和权利归属等问题仍存在广泛的争议。
旧协议争议核心:用户内容权属归谁?
2024年5月,腾讯推出基于自研混元大模型的AI助手APP“元宝”,2025年2月13日,腾讯元宝抢先豆包、Kimi、文小言等同行,官宣接入“满血版”DeepSeek R1。同年3月3日晚,腾讯元宝在苹果中国区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升至第一。
一场争议也随之而来。
今年2月底,有网友发现,《腾讯元宝用户协议》第5条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定中写道,用户上传至服务平台的内容以及使用服务生成的内容,均被授予腾讯公司及其关联方一项不可撤销的、可转让的、可分许可/再许可的、非排他的、无地域限制的、永久的、免费的许可使用权。
此条款一经曝光,争议声瞬间四起。有网友认为,用户在腾讯元宝上传的所有内容,包括提示词及AI生成的内容,其所有权可能完全归属腾讯。还有网友提出,若创作者使用腾讯元宝润色或修改文本,其个人创作成果可能面临侵权风险。
面对质疑声浪,腾讯元宝于3月1日对相关内容调整为:用户上传至平台的内容及其使用AI生成的内容,权利归用户或相关权利人所有,使用服务不会改变权属归属。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腾讯仍保留对用户上传内容和AI生成内容的使用权,但仅限于“提供、维护和改进服务”,包括模型优化、品牌推广、用户调研等。
《腾讯元宝用户服务协议》最新内容。(图为:腾讯元宝电脑版截图)
3月4日,腾讯元宝再次更新协议:除非用户开启“体验优化计划”,否则平台不会将用户上传内容及使用服务生成的内容用于模型优化。若用户同意开启计划,则授权腾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享有一项免费的、非排他的许可使用权。
新协议显著弱化了腾讯对用户内容的控制权,删除了“不可撤销”“永久”和“无地域限制”等强硬措辞。但对于参加体验优化计划的用户内容,腾讯仍保留使用权以优化模型。
3月5日下午,腾讯元宝在官微就此事作出回应,强调用户在使用元宝时输入和输出的内容,权属均归用户或相关权利人所有。
同日,腾讯公关总监张军也转发该微博,为造成的困扰致歉,并表示已立即改正。他表示,新增的数据开关默认关闭,用户输入输出内容均不会被用于模型优化,同时元宝也不会改变这些内容的权利归属。
腾讯公关总监张军微博截图。
AI产品用户协议对比:版权争议并非孤例
“腾讯元宝用户协议之所以激起广泛争议,原因在于用户发现自己输入及通过AI生成的内容,被永久性授权给腾讯元宝,从而引发用户对内容控制的强烈担忧。”3月6日,深耕数字经济领域的广东邦燊律师事务所屈文静律师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类似约定在人工智能产品的服务协议中并不少见。
记者进一步对比市面上主流大模型应用的用户条款后发现,各平台在“输入内容版权”和“输出内容版权”方面的规定存在一定差异。
豆包APP强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用户输入的知识产权归用户或相关权利人所有,公司不主张对输出内容的所有权。但为提升用户体验,用户授予公司及其关联方一定的使用权以优化模型服务。
文心一言则明确指出,用户使用服务不会造成对输入和输出内容合法权利的转移或减损,同时百度有权在法律范围内存储及使用用户上传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分发、传送、公开展示、编辑等。
通义千问在相关协议中提到,用户输入内容的知识产权归用户或原始权利人所有,而对于输出内容,用户拥有所有权。公司可能会在安全加密、去标识化的前提下使用上述内容以提供、维护、开发及改进服务。
月之暗面Kimi则声明,用户输入大模型的任何内容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而基于大模型生成的内容版权由用户自行维护,相关知识产权问题由用户自行处理。
Deepseek的协议则更为明确,在符合法律和条款的前提下,用户保留对输入的任何权利,同时输出内容的任何权利也归属于用户,并允许用户在个人使用、学术研究、衍生产品开发、训练其他模型等多种场景中使用输入与输出内容。
腾讯元宝界面。(图源:腾讯元宝微信公众号)
AI浪潮汹涌,著作权法备受挑战
用户与人工智能交流产生的内容及最终成果,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应如何界定?针对人工智能服务产品的现有法律法规,是否已趋于完善?
屈文静在采访中提到腾讯元宝用户协议的变化。他认为,原协议中“所有场景的使用权”“无地域限制”“永久”等字眼颇受争议。而改进后的版本,在文字表述上易于用户接受。同时,明确了用户的选择权并限制了使用范围,即仅在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其数据才能被用于“模型优化”等特定场景。
谈及各大主流AI模型的用户协议,屈文静强调,数据是AI产业的核心资产。这些模型设定类似的协议条款,主要是出于获取更多用户数据授权的考量,从而提升服务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随着AI技术的日新月异,关于AI生成内容的版权问题愈发引人关注。屈文静介绍,目前指导人工智能服务的主要法律文件,是2023年由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人工智能对法律制度带来的最大挑战,主要体现在著作权法领域。”屈文静表示,著作权法作为“技术之子”,往往会受到重大技术变革的显著影响,而人工智能技术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著作权法制度产生巨大冲击。诸如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保护、权利归属、未经授权的作品使用以及服务提供者的责任等诸多问题,仍存在广泛争议。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