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余家企业用上了“保护码”!深圳推出广东首个“执法监督码”,破解涉企执法干扰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清容
02-21 23:2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科技之城深圳正创新使用信息化手段,打响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2月21日,记者从深圳市司法局获悉,自深圳推出广东省首个“执法监督码”半年时间以来,试点区域内的企业积极响应,已超一万家企业用上了这个“保护码”。此举推动企业免受不规范行政检查的干扰,让全市涉企行政检查情况成为一本“明白账”。

2月21日下午,记者跟随光明区马田街道应急管理办两名执法人员,来到深圳市艾科维达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安全生产检查。一进入公司,执法人员立即用手机扫描摆放在公司前台的“执法监督码”进行登记,填写了检查类别、检查事项、检查依据、检查时间等信息,随后才进入生产车间检查。记者了解到,“执法监督码”对执法检查事项留痕,信息共享,可查可“溯源”。企业通过“执法监督码”企业端实时收到了此次行政检查的信息。

“变化挺大的,极大提升了执法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也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该公司董事会秘书程晶告诉记者,以前,各个部门分散来执法检查,要安排人员,花时间陪同、接待。现在各执法部门把检查集中在一天完成,能明显减少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对于企业来说,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产品和服务上。

回应企业“急难愁盼”,深圳找准市场主体的法治需求,以“码”破题。据现场执法人员介绍,执法监督码系统分为企业端、行政执法端、执法监督端。通过二维码,搭建起行政执法主体、企业和行政执法监督主体之间的桥梁。

“企业可以在系统上对行政执法单位入企不扫码、随意检查、重复检查等行为直接投诉。行政执法人员也可以通过系统发布和查看行政检查计划,科学开展行政检查。”在行政执法端,光明区马田街道应急管理办执法人员郑鹏表示,2月中旬,该街道了解到光明区卫监局要对一家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的检查,双方便联合出动。这样一来,能很好地降低入企检查频次。

在执法监督端,行政执法监督主体可以及时掌握涉企行政检查总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涉企检查跟踪分析,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和问题,精准化开展专项执法监督。

以“小抓手”办“大实事”。目前,“执法监督码”在深圳市龙华区、坪山区、光明区、大鹏新区开展试点应用工作。深圳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市律师行业党委专职书记陈明表示,近期计划出台有关制度文件,将在全市全面推广应用“执法监督码”,进一步优化深圳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终审 叶志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清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