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企业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稳健前行?2月12日,深圳国际仲裁院(下称“深国仲”)与中国企业高峰对话会暨“双城两院”2025春茗会在深圳前海国际仲裁大厦召开。
对话会上,深国仲理事会来自港澳和海外的理事与50多名中国知名企业代表围绕“国际经济新形势与中国企业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研讨。与会嘉宾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国际公信力和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深国仲将为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多助力。
深圳国际仲裁院与中国企业高峰对话会。
法律护航,助力企业“走出去”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国际商事仲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解决跨国贸易、投资、金融、海商等领域商事纠纷的主要方式,国际商事仲裁以其专业、灵活、高效、保密以及能够跨境管辖与执行等优势,在市场经济体系和营商环境指标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企业的涉外合同,尤其是在与东南亚区域企业的合作中,选择到深国仲解决纠纷的比例较高。”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卓瑛在采访中表示,深国仲的公正性、权威性已受到国际社会和商事主体的广泛认可。另一家企业代表人坦言,其公司曾在境外投资中遭遇合同纠纷,最终通过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解决了问题。企业代表纷纷提到,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对“出海”企业至关重要。
“从受理的案件来看,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法律问题主要集中在合同纠纷。”深圳国际仲裁院理事会副理事长,华南(香港)国际仲裁院董事局主席,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梁定邦提到,近期一些案件涉及制裁问题,例如,出口受限导致合同无法执行。因此,合同中需要加入不可抗力条款,以应对全球制裁和贸易壁垒。
深圳国际仲裁院理事会理事、世界贸易组织(WTO)前总干事Roberto Azevêdo(罗伯托·阿泽维多)也强调了国际争议解决在维护世界经贸关系稳定性中的作用,并呼吁在国际交往“规则”尚不明确的当下,各国应展现更多的实用主义和灵活性,通过对话来稳定国际关系。
活动现场。
联动港澳,发挥“一国两制三法域”优势
作为内地首家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仲裁机构,深国仲以“深圳+香港”双城联动模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争议解决枢纽。2021年,根据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深国仲加挂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牌子,在“一国两制三法域”的框架下,加大与香港和澳门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并分别以香港和澳门为平台,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服务企业在普通法国家和葡语系国家投资与贸易。
“过两天我们将公布新的仲裁员名单,总数将超过2000人。其中,境外仲裁员增加了100多人。”梁定邦表示。在2025年深国仲理事会讨论通过的新一届仲裁员名册中,境外仲裁员数量由569名增加到733名,来源国由114个增加到129个。
活动现场。
2024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就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的安排》,深圳中级人民法院首次裁定对SCIAHK管理的仲裁案件采取保全措施,标志着“深圳+香港”之间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实践又往前迈进一步。
据介绍,目前,深国仲在香港设立的华南(香港)国际仲裁院正在加快建设,未来将通过深港“双法域”优势互补,为中外当事人解决国际商事纠纷。
(深圳国际仲裁院供图)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